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归户、归群等整理研究地契的系统性方法之外,对地权变动的连续性过程进行解读,是理解地权市场结构及其流动的重要路径。综合考察多种土地交易形式构成的地权变动链条——分家、承继、一般性借贷等,多次土地交易,找价回赎、缴纳契税、推收过割与承担粮差等四个方面,可以发现这些涉及地权转让、分割、交易的行为,即是地权流动而不断界定的过程。地权界定包括总体性地权明确以及地权内部分化两个方面,完全、绝对的地权界定并未发生在清代的中国。而就过程中的关系而言,所有行为过程要符合王朝的制度规定或社会规范等正当原则,前后过程之间的地权界定存在正当性供给与需求的内在机制。以正当来解释地权界定的全过程,可以发现清代乡村社会地权市场平稳运转以及信用秩序形成的根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悬殊,地权分配状况及其变化,十分复杂,由于受传统和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全国范围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往往同时并存或交替出现。但20世纪30年代,集中却是地权分配的一般形态。其基本趋势和特征是,自耕农加速破产和无地化,中小地主没落,大地主膨胀,地权恶性集中。本文在综合整理大量调查统计基础上所作的20世纪30年代地权阶级分配数量估计显示:南北之间地权分配的差异缩小,地主富农占地比重上升,占全国人口11.8%的地主富农垄断了61.7%的土地;而占人口66%的贫雇农只有17.2%的土地,仅相当应得土地的1/4强,土地分配不均的程度进一步加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其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占农村人口的2/3的贫雇农的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3.
引入现代法律特别是物权的概念来阐释地权,在加深对地权复杂性的认识时,也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繁复和混乱。本文基于传统中国民间土地市场及其交易习惯,以"地权—地价或地租"这一解释框架来阐释地权,提出交易相关方能获取部分或全部地价或地租,就视为占有部分或全部地权,地权的分割可以是非永久彻底的,不同地权的分割比例等于其地价比。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典、押租等不同的地权交易形态中地权分割和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清代河北获鹿县编审册之地权分配资料显示:地权分配在康熙年间至乾隆初年呈逐渐集中之势;乾隆中叶以后,地权分配渐趋分散,前后形成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既不同于俄国恰亚诺夫式周期,也与中国的治乱周期相矛盾。它是由土地市场变动及诸子分家继承制共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引入现代法律特别是物权的概念来阐释地权,在加深对地权复杂性的认识时,也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繁复和混乱。本文基于传统中国民间土地市场及其交易习惯,以"地权—地价或地租"这一解释框架来阐释地权,提出交易相关方能获取部分或全部地价或地租,就视为占有部分或全部地权,地权的分割可以是非永久彻底的,不同地权的分割比例等于其地价比。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典、押租等不同的地权交易形态中地权分割和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灌溉农业区,地权与水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以往的研究者或是从水权角度出发,关注水权与地权的合一、分离;或是从地权角度出发,考察地权集中、分散和水利共同体的解体,未能从水利灌溉的角度深入考察地权分配。同样,历史时期北方鱼鳞册地权研究,也缺乏水利灌溉的视角。而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古城营村《九渠地亩册》正好提供了从水利灌溉角度理解地权分配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农地产权虚置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它表现在城乡地权主体二元分隔转化导致农民地权利益宏观面虚化,集体地权主体多元难确造成农民土地利益横向面分割,地权边界模糊与被规模化股份虚设导致农民地权利益流失.农地产权虚置产生缘由纠结而又复杂,解决农地产权虚置面临着农地确权给谁的认识障碍、确地依据标准的认定障碍、不敢充分赋权的思想障碍和政府土地行政难以政策转型等障碍.突破这些障碍必须从清晰确权与科学确地实现地权主体及其权利实置、以市场价值合理确利实现农民地权利益实置、以有效权证与必要程序保障地权形式实置和政府有效干预实现地权市场管理实置来寻求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空间权的构成及其三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空间权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尤其是在空间权利的构成方面,学者间的认识仍不一致。笔者认为,空间权由若干个权利类型构成,但物权立法的重点应在于“空间地上权“。由于空间利用目的的不同,我国空间利用权也存在着不同的分类,而分类后的空间权利类型应分别称为“空间建地权“和“空间邻地权“;在一定情形下,空间建地权是可以单独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土地制度尤其是地权分配体系是形塑农业税收制度演进及其内部构造的基本要素。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从地权保护出发,不仅通过征税实现地权的保护,同时通过对课税对象的选择、纳税主体的确立以及计税标准的设计,有效地将地权持有、地权收益、地权交易等环节纳入征税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均衡的地权型税收体系,基本实现了不同层次之地权享有者的合理公平负担,是中国农业税制史上的一大革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前辈学者成果积累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传统社会土地交易是怎么运作的,地权是怎么界定和交换的,系统研究了传统社会有中国特色的地权机制,揭示了地权交易所派生的金融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叶显恩  周兆晴 《珠江经济》2007,194(10):74-80
本文根据契约文书并参照有关历史文献,论述珠三角地权转移过程中受到宗族的种种干预,土地买卖趋向宗族间进行;地权的分化和卖而不断,直接影响地权的完整占有,并指出土地所有权的不完整性是古代东方部落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遗影,也是农业商业化不能跨上更高台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契约文书并参照有关历史文献,论述珠三角地权转移过程中受到宗族的种种干预,土地买卖趋向宗族间进行;地权的分化和卖而不断,直接影响地权的完整占有,并指出土地所有权的不完整性是古代东方部落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遗影,也是农业商业化不能跨上更高台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代至民国时期晋中南地区的地权主要是通过土地买卖发生流转。在分析土地流转状况、土地买卖双方身份的基础上,用多子析产制尝试性地解释晋中南地区地权能够长期流转的主因。  相似文献   

14.
近世中国地权具有多层次的权益与功能,相互关联,彼此促进。最基本的是耕作权,在流动与交易中实现土地与劳动力的动态结合,租佃制就是其中一项以未来劳动收入或土地收益贴现的农地租赁制度。其次是土地增值权益,由于未来收益具备产权保障与激励,并可通过交易而变现,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土地的投资。再次,以土地为中介的多样化交易形式具有跨期调剂的金融功能,满足了农民的融通需求,在一些交易中还萌生了推动地权交易的票据化现象。地权明晰促进土地流动;地权形态的多层次性促进其可交易性;多样化交易形式又推动地权与生产要素的动态组合,从而提高土地产出与经济效率。也因此,土地在流动与资源配置中增进了产权所有者的各种权益与财产的安全性,并提供多样化选择。由于农地的权能是多层次的,并事关过去和未来的长时期分配,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界定的地权及其收益分配,土地的流转与交易就会出现障碍而受阻。  相似文献   

15.
近世中国地权具有多层次的权益与功能,相互关联,彼此促进。最基本的是耕作权,在流动与交易中实现土地与劳动力的动态结合,租佃制就是其中一项以未来劳动收入或土地收益贴现的农地租赁制度。其次是土地增值权益,由于未来收益具备产权保障与激励,并可通过交易而变现,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土地的投资。再次,以土地为中介的多样化交易形式具有跨期调剂的金融功能,满足了农民的融通需求,在一些交易中还萌生了推动地权交易的票据化现象。地权明晰促进土地流动;地权形态的多层次性促进其可交易性;多样化交易形式又推动地权与生产要素的动态组合,从而提高土地产出与经济效率。也因此,土地在流动与资源配置中增进了产权所有者的各种权益与财产的安全性,并提供多样化选择。由于农地的权能是多层次的,并事关过去和未来的长时期分配,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界定的地权及其收益分配,土地的流转与交易就会出现障碍而受阻。  相似文献   

16.
赵亮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4):F0003-F0003
本文探讨传统地权市场所具有的效率,以及产生这样效率背后的制度机制和经济逻辑。近世地权市场以私有产权和自由交易为制度基础,对要素的配置功能体现在促进要素流动性、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要素的动态结合以及促进土地最佳经营规模的形成四个方面。其背后的机制在于多层次的交易体系(绝卖、活卖、典、胎借、押租等)和多样化的地权结构(自耕、租佃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依据陈翰笙先生20世纪30年代保定(清苑)11村调查及河北省统计局追踪调查资料,考察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一般农民家庭的耕作规模、土地经营方式以及土地所有权转移的一般趋势,并与前工业社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冀中农村人均地狭小,土地经营碎化,自耕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人们成功地破坏了传统的封建经济,使地权趋于分散,却未能像英国那样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要素重新组成起来,建立起新的生产和土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永佃制的经济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永佃制有两项重要的经济功能。第一,永佃制是农田产权的分化,能使地权分配趋向平均。第二,田皮的买卖市场比普通土地市场灵活,交易手续简便,永佃户比地主更容易进行农田整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关于近世地权市场的传统成说,然而所利用的资料缺乏具体鲜活的案例。台湾范氏家族一百多年的土地文书,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还原该家族19世纪的地权交易与经营,再现范氏四代人的资产变迁以及家族兴衰,并结合部分其他案例,探讨传统地权市场在促进土地开发、配置生产要素上的机制。文书中丰富多样的契约关系体现了产权的清晰界定对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范家参与的胎借、活卖、绝卖、租佃等交易涉及传统地权交易的各个层次。本文将理论模型与具体的交易案例结合,阐述了传统地权交易如何通过对土地物权的分割,跨期调节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在对租佃契约的整理和观察中,本文认为大租户—垦佃—耕佃的三层租佃结构使得禀赋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得以进行有效的合作。这些丰富的契约形式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带来范氏家族不同人阶层的变化和经营的变迁,从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在前辈学者成果积累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传统社会土地交易是怎么运作的,地权是怎么界定和交换的,系统研究了传统社会有中国特色的地权机制,揭示了地权交易所派生的金融功能。本文以经济学方法为主,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并用,在材料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定量方法。强调经验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呼应。所用材料主要有地契文书、习惯资料、刑档案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