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信用社冒名贷款治理为探索对象,重点阐述了冒名贷款的产生根源及危害、成因,以及对防范冒名贷款的主要措施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冒名贷款就是用款人利用、冒充、假借、盗用他人名义或名字从银行业金融机构骗取贷款的行为.冒名形式多种多样,有假名、借名、冒充、盗名等,其中盗名风险性最大.具体有甲贷乙用或乙贷甲用;有多人担保,一人使用;有外部人冒名贷款;有内外串通的冒名贷款;有内部人利用政策漏洞违规的冒名贷款等.……  相似文献   

3.
借冒名贷款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在处理借冒名贷款问题过程中,仅仅以借名、冒名手段进行划分,虽然有便于理解的优势,但是此种方法不易分析行为人主观与客观联系,涉及具体问题时不易区分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而指导对相关人员采取对应的措施。因此,本文运用法律分析技术,对借冒名贷款发放相关人员主观和客观行为进行分析,明晰借冒名贷款的几种情形与对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谈的“冒名贷款”是指实际借款人在不符合借款条件下,借用或盗用名义借款人的身份证件和印章向信用社办理10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冒名借款人有信用社内部人员也有社会人员,有的“冒名贷款”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演变成为经济案件。“冒名贷款”在基层信用社的频频发生,暴露出农户贷款管理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丹东地区陆续发生了几起顶冒名贷款事件或苗头,虽然损失额度不大,但危害和影响却十分恶劣,引起了银监部门和农村信用社经营者的高度重视。为及时建立流程制约体系,有效防范顶冒名贷款风险,近日,丹东银监分组织人员对辖内部分农联社防范冒顶名贷款工作措施进行了调研,并与辽宁省农联社丹东办事处一同总结和提出了六条防范顶冒名贷款发生的工作措施,从而奠定了农户顶冒名贷款风险管理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虚构借款人或假冒“借款人”名义,以私刻假名章、制造假证件或盗用他人有效证件等非法手段套取贷款,即冒名贷款;二是在他人知情或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以他人名义获取贷款,即顶名贷款;三是信用社内部人员与实际用款人恶意串通,采取冒名、顶名的手段为不符合借款条件的关系人发放贷款,即串通贷款。  相似文献   

7.
顶冒名贷款是借款人因不符合贷款条件不能通过正常程序取得贷款时,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信贷资金的一种欺诈行为。顶冒名贷款不仅掩盖了贷款真实占用形态,制约了信贷管理,潜在着较大案件风险隐患,已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身上的一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8.
借、冒名贷款是借款人不能通过正常程序从信用社取得贷款,从而假借他人名义从信用社取的非法贷款。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高风险性,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还给被冒名人带来隐患,损坏信用环境,危害甚大,应坚决予以杜绝,避免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一、冒名贷款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化整为零,垒大户放款,加剧信贷风险这类冒名贷款的特征为借款主体和用款主体不一致。目的是化整为零,垒大户放款,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他人贷款自己使用,二是多人贷款一人使用,三是个人贷款企业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顶冒名贷款是借款人因不符合贷款条件不能通过正常程序取得贷款时,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信贷资金的一种欺诈行为。顶冒名贷款不仅掩盖了贷款真实占用形态,制约了信贷管理,潜在着较大案件风险隐患,已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身上的一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海北州部分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问题屡屡发生,由此还在个别信用社引发了经济案件,同时因冒名贷款而引发的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州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主要的风险点,值得监管及管理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涉农金融机构频繁发生信贷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案件。例如,笔者所在地区某信用社主任毕某,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以121户农户名义发放冒名贷款81.2万元,供朋友使用;某信用社出纳员利用职务之便,以78户农户名义发放冒名贷款42.9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发了农户联保贷款产品,这种无需寻找特定条件担保人的农户联保形式也是业务发展最快的产品。农户联保贷款在为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由于部分顶冒名贷款的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本文通过对农户联保顶冒名贷款的产生、危害及风险的分析,对该类现象的风险防控提出合规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人征信报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逐步提高,冒名贷款导致的征信异议情况多发,基层人民银行受理的涉及冒名贷款的征信异议也逐年增多.通过采取加大征信宣传和服务力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异议处理业务规则、有效开展自查自纠和及时进行征信数据更新等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冒名贷款导致的征信异议,对于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机构声誉和提升征信系统数据真实性,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银行业务中违法犯罪案件的查证方法1、信贷业务案件的查证。利用信贷业务作案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冒名贷款,挪作他用。②收取贷款本息少入帐或不入帐。③假借银行名义,收受回扣及加罚息,乱摊费用,不及时上交而中饱私囊。④以贷款为要挟行贿受贿。因此:对冒名贷款案件的查证,主要应从审查贷款手续与外部对帐入手,这类案件大多是由于作案人将资金挪作短期周转,因而手续不易齐全。在审查时要重点检查借据要素是否完备,借款人是否重复贷款等,并对担保的保证、抵押、留置和定金手续逐一审核;贷款人的私章与姓名是否一致,有无详细地址、期限与印章倘若残缺不全,就有冒名贷款的可能,在与外部对帐的过程中,也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对收贷不入帐的,可以比照冒名贷款案件进行查证。在调查方法上这两类案件有一定共性,二者均要与贷款户互相核对便于  相似文献   

16.
冒名贷款是指借款人因各种违规原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从而假借、利用、冒充、盗用他人名义以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冒名贷款不仅给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而且还给名义贷款人的征信记录造成不好影响,从而使征信机构个人信用数据失真.农村信用社因此产生的征信异议、投诉和诉讼案例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公布于媒体,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和舆论风险.  相似文献   

17.
叶艳 《中国外资》2011,(10):41-41
<正>冒名贷款是指借款人因各种违规原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从而假借、利用、冒充、盗用他人名义以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冒名贷款不仅给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而且还给名义贷款人的征信记录造成不好影响,从而使征信机构个人信用数据失真。农村信用社因此产生的征信异议、投诉和诉讼案例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公布于媒体,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和舆论风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运城、临汾、三门峡、渭南4市地方金融机构“被冒名贷款”(下简称“被贷款”)征信异议处置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地方金融机构“被贷款”征信异议处置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近日某信用联社通报反映,一个信用社分管信贷的副主任兼信贷员利用掌握信贷审批发放的权力,钻信贷检查走过场的管理漏洞,发放冒名贷款、自批自借贷款、垒大户贷款等200  相似文献   

20.
农行铜仁分行面对贷款业务中的虚假行为,高举案件专项治理的的利剑,向不良虚假行为打开杀戒,剑锋直指个人住房、商用房、汽车、贷款质押和生产经营以及私贷公用、冒名等贷款业务中的虚假行为形成的个人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