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上市的商业银行和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 Va R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将明显增大,而且各影子银行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强度尤为显著,对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较小。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向的贡献性,不良贷款率却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影子银行近年来如雨后春笋版迅猛增长,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帮助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升了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抢占了有限的金融市场,给商业银行造成经营压力,且通过交叉业务将自身风险传递给商业银行,降低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本文在剖析影子银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合影子银行的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利用影子银行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茹 《西安金融》2014,(9):38-42
本文通过构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演化博弈模型,辩证分析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通过分析可知,影子银行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开展全面竞争或全面合作的策略均非其最优选择,双方有限度地开展合作才是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之外,从事与商业银行有关的业务,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及正负面作用几方面简要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2000—2014年间我国27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当前金融体制下,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本文建议:一是建立独立的金融协调部门,弥补分业监管的监管套利;二是要建立防火墙制度,严防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传染;三是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影子银行透明度.  相似文献   

8.
张坤 《新金融》2012,(6):35-39
本文从信用中介链分类的视角来综合地看待影子银行系统.影子银行系统是历史的,证券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影子银行系统划分为两个阶段:前证券化阶段和证券化阶段.在此两个阶段,影子银行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相同.总体上看,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竞争,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而且在证券化技术普及推广过程中,影子银行系统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商业银行或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其中,转变商业模式,成为证券化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信用中介链的分类来提供一个综合性地看待影子银行系统的视角。影子银行系统是历史的,证券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影子银行系统划分为两个阶段:前证券化阶段和证券化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影子银行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相同。总体上看,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竞争,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而且在证券化技术普及推广过程中,影子银行系统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其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商业银行或主动地或被动地融入其中,转变商业模式,成为证券化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0.
在影子银行规范和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亟需提升创新和管理能力,优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零和博弈。论文从影子银行的内涵、影子银行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影子银行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影子银行推动了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但其风险隐患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监管手段完善来从根源上进行疏通。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影子银行体系”完美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促使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产生,尽管它现在还处于一个不太成熟的阶靶但是依旧对商业银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的含义、特征的基础上说明了影子银行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对如何监管影子银行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运行指标进行测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不同构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双重效应。同时,影子银行不同构成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主要构成部分如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金融均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而未贴现银行票据规模的增长会损害银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持续膨胀,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例持续上升,但从微观视角对影子银行风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尚有空白。本文采用全国125家中小商业银行2011年至2016年经营情况的面板数据,将同业投资纳入影子银行测算范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更多投向高风险资产,最终使得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增加,即影子银行主要通过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因此,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监管,扎实整治金融乱象,约束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以及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出政府部门应适度规范、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的金融资产服务管理,并建立防火墙体制,以防风险扩散。  相似文献   

15.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莉萍 《银行家》2012,(10):55-57
正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曾在2011年10月发布《加强监管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建议》的文件,从金融功能角度界定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范畴和核心特征,提出影子银行体系是发挥商业银行核心功能——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信用中介。并以此为依据,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首次进行统计和监测。但是,FSB没有对影子银行的类银行核心功能运行机制给出更为详细的解释,本文尝试解析此问题及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由于一直存在商业银行特许权及相关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模式都是商业银行的垄断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成因,并实证研究了2007-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银行的贷款能力越弱(存贷比指标距离监管红线越近),其影子银行业务占比越大,说明商业银行为规避正规金融体系的监管而进行的监管套利行为是激励其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重要因素.此外,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占比越高.  相似文献   

19.
李丽芳  谭政勋  叶礼贤 《金融研究》2021,496(10):98-116
商业银行及其效率的高低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可以压缩的“坏”投入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次建立理论模型并分析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路径;方法上,同时区分投入和产出的“好”或“坏”,拓展只区分产出的“好”或“坏”的效率测算模型;实证上,首次测算并分析“坏”投入、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利润、风险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上,影子银行会同时增加风险承担和利润,但无法确定经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增加能否提升效率;只区分产出的模型高估了效率,尤其是显著高估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阶段的效率,大型商业银行依靠网点的扩张不利于效率的提升;影子银行业务提升了四大国有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效率,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效率影响较小。总的来看,压缩“坏”投入和规范影子银行是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提升银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8~2017年我国3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从资金运用方的视角探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始终高于利润效率,商业银行为成本控制所做的工作比利润创造更加有效;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银行发展影子银行业务对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凭借对杠杆的灵活运用,同业资产等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促使商业银行以较低成本创造了较高收益;从分类型回归结果看,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提高,但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几乎无显著影响。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利润效率的改进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对比影子银行业务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差异,发现影子银行业务参与度更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其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正向作用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