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目前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现实启示意义上,但是对于历史过程梳理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建设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这一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一个文本梳理.  相似文献   

2.
百年党史淬炼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形成了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生成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要求,更是克服党内不良思想作风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阐释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秉持实事求是的观点、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最终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实价值,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3.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清除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我们党从建党以来,始终自觉地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不断清除了自身的政治灰尘,保证了党的“肌肤”的健康,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然而,近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自我批评难,批评别人更难,其表现如下:1.部分单位的党内生活流于形式。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之间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研究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相互激励的…  相似文献   

4.
高层言论     
《宁波通讯》2014,(3):10-10
<正>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必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文章深入分析了"批评难"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破解"批评难"、如何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认识、如何抓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点环节和开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环境,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目前煤炭企业党务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煤炭企业党务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建议。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发挥党组织的模范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党性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服务职工群众;加强监督力度,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强化廉洁意识,加强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在我党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逐步形成了三大作风思想,即理论联系实践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我党的作风建设,更对新时期开展党风建设工作、加强党风教育、弘扬廉洁正气具有重要意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毛泽东三大作风思想的当代实践,它将毛泽东三大作风思想贯彻其中,使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深化。我们应当做到:以树立人民主体意识为前提,提高办事效率和群众工作能力;以解决“四风”问题为重点,提高党员的自身修养;以加强监督为保障力,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相似文献   

8.
党的作风建设中,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体现,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红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力量源泉,自我批评是提高党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国飞 《乡镇经济》2011,2(3):11-14,44
党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始终坚持目的性与标准性的统一、民主化与求是化的统一、制度化与示范化的统一、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认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能够确保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特征的“延安作风”根本区别于以脱离群众、贪污腐化、官僚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国民党的“西安作风”。“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和丰富的历史意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以“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为镜鉴,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推进和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孙春鹏 《魅力中国》2014,(27):197-198
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完整形成时期,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最富成效时期。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员干部手中自如运用的武器。这对于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推进革命事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总结其经验,对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党风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而且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风是党的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总称。它是党组织和党员在言行中反映出来的一种风气。好的风气形成了党的优良作风,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相反,不好的风气形成党内的种种不正之风。这…  相似文献   

13.
运用广播电视对工作中的失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腐败作风进行批评,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然而,广播电视毕竟是党的宣传工具,是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所以,这种批评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要掌握好“度”。本文试图就批评性报道应注意的问题作以下几点阐释。一、批评性报道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意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报刊上开展批评也是我党的优秀新闻工作传统之一,这在党报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毛泽东同志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曾形象地比喻为“天天要洗睑,天天要扫地”…  相似文献   

14.
<正> 多年来,批评与自我批评被作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传家宝而广为运用,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然不失为一件好方法。但具体运用起来,须与时俱进,否则将难以奏效,尤其是在批评上。本文力争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对批评艺术方面的再认识,不足之处,请方家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同群众联系,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同群众联系,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措施,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那么,什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呢?概括起来就是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95页)这三大作风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和自身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最优良的作风,是经  相似文献   

18.
《浙江工商》2008,(2):45
2月14日,县工商联召开全体机关干部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县作风建设大会精神,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一是对照先进,查找不足。对照先进典型,开展“四对照、四检查”活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按照高标准、严要求、不回避、不遮掩的要求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自身不足,切实解决本单位和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走访调研,了解民意。  相似文献   

19.
刘爱辉 《理论观察》2007,1(2):62-63
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全党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等的空前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延安整风运动中着重解决思想问题以及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来解决党内矛盾,这些创举为我们党正确处理新时期党内矛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张婷 《魅力中国》2009,(15):69-69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了历史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于其中,邓小平提出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理教育,从容讨论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以身作则,典型示范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坚持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刺激相结合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对于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