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世界遗产的开发历程,波澜壮阔,其中,“湘军”张家界最为悍勇,宏大创新和麻烦乱子一样多。1992年12月,张家界的武陵源被列入世界遗产。1996年8月29日,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张家界旅游”)在深交所上市,被盛赞为“中国山水第一股”。  相似文献   

2.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助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助游市场的开发已成为旅游的关注点.张家界自助旅游市场的开发,应从政府规划、旅游地形象塑造、旅行社经营方式转变、无人导游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旅游开发的特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张家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秀,人文景观独特,是块旅游宝地.但在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上存在问题:一是民俗文化生存语境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失去特色;二是民俗文化成为单纯的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要大力开发张家界特色旅游业,须健全法制,保护民俗文化环境;建立特色景点,确保文化原生性,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是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张家界宗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对策是:针对市场开发特色宗教旅游产品;加强导游人员的宗教文化素养;搞好管理,改善环境;开发有特色的宗教旅游纪念品;做好旅游产品的促销。  相似文献   

6.
张家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良好的交通网络等优势,存在核心景区过度开发等劣势,面临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张家界旅游产业开发无有效的整体规划、外来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冲击等挑战.提出恢复景区建筑物的原始风貌,增加民俗风情,使游客获得更生动民俗文化体验式旅游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春 《魅力中国》2014,(27):8-9
中国是世界作物四大起源区域之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有文化多样性的自身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条件。找到促进生态改善与社区发展的开发模式,这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转变观念,文旅互动;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创新开发,培育精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使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达到双赢,从而实现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科研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成了许多类型的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休闲演艺模式及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等五种旅游开发模式,为我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付海南 《中国西部》2012,(11):84-91
张家界武陵源自然风景区三千奇峰挺拔,八百秀水迤逦,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桃花源山水长卷,拥有独具东方式的永恒魅力与神秘感,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国,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向往的心灵归所。如果张家界在这一形象上做足文章,全力打造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定会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仙境圣地。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本文论证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都市并非是文化的“荒漠”,也遗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都市可以借助于自身有利的条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鸿雁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我国各地蓬勃展开。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常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宋云飞 《特区经济》2011,(8):134-136
城市文化的冲击和扩张,让以原生态形式表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冲击。本文在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周慧  林宇 《开发研究》2020,(2):95-100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体育申遗导致的文化保护不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等级化、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失衡以及传承主体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治保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及扩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叶娅丽 《特区经济》2011,(9):154-155
本文阐述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找出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设想:加大宣传力度;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旅游开发;充分利用非遗节与新非遗公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两种发展趋势和动态循环,分别是加强型动态循环和抑制型动态循环.这两种循环类型并不会单独运行,现实中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并存的,我们不能单纯研究其积极有效的一面而导致过分乐观,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影响而导致过分的排斥.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地区有发展特色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有濒临消亡的趋势。如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给赫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升华,达到保护与开发共羸。  相似文献   

20.
旅游商品是完善地区经济架构的主要市场交流方式,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更是与外界沟通与渗透的主要渠道。故而,有效地拟定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发展策略,针对现有我国特色化社会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能够依据文化遗产本身的精神意义,完善现有传统文化的架构。文章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需注重的发展方向与关键点进行逐条分析,确定相应旅游产业的市场定位,期望为后续文化延伸与经济框架的构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