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丁波 《农村经济》2022,(10):64-70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在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矛盾纠纷的实践困境,重构原有村庄治理结构,推动村企合作治理模式生成。村企合作治理的主体行动逻辑不同,各个主体进行策略性合作,促使形成目标一致的合作治理行动。村企合作治理模式,将企业纳入村庄治理主体,通过村庄联合党委的治理平台,发挥合作治理优势,实现治理主体、治理形式和治理效果的合作治理逻辑。资本下乡中的村企合作治理,一方面促进村庄治理结构优化、村庄共同体再造和村企矛盾纠纷减少,另一方面村企合作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村企合作治理要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乡村建设贯穿于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整个进程。“文字”作为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工具,为政府提升治理效率、贯彻国家意志以及保证乡村社会有效运转提供了可能。“数字”作为信息社会的新“文字”,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以数字技术、数字信息、数字权力等形式助力政府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通过对“文字下乡”和“数字下乡”的考察及比较发现,“文字”和“数字”作为不同时期的现代性符码进入乡村社会,促进了现代性价值在乡村社会的传布和发展,政府治理行为随之表现出治理技术理性化、治理面向服务化和治理内容精细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资本下乡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受政策推力、农村拉力和内生动力影响的工商资本理性选择。作为外来资源,资本下乡引发了农业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重构。资本嵌入乡村振兴,基于资本、农户、政府的不同逻辑,应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构筑良好的营商环境、夯实资本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乡悦华亭项目为案例,探究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空间合作治理机制,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效能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验证性案例研究、访谈法。研究结果:(1)规划环节要基于“协商自治”的原则让资本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空间配置权的政企共享,并以“需求前置”为导向进行规划的弹性调整;(2)整治环节要以“地位平等”为前提进行空间使用权重构,厘清多元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运营环节要细化空间收益权,坚持“权责一致”的收益分配,建立信任保障机制规避资本主导运营的潜在风险,实现多方共赢。研究结论:乡村空间治理是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规划—整治—运营”一体化行动。资本基于合作治理的理念从上述三个环节嵌入乡村空间治理体系,重构乡村空间配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是借助市场力量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5.
伍志标 《山西农经》2024,(4):120-1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推开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之窗,但日益突出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却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一道壁垒。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全国各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基于此,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造成“空心化”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以期有效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资本下乡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效应是乡村振兴全面进入新阶段的关键。作为社会力量,资本下乡引发的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关联投资、规范经营能够驱动农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是,在驱动效应的动力传递过程中,受乡村要素供给结构性失衡等客观因素和资本盲目投资等主观因素的叠加影响,驱动效率低。因此,基于下乡资本、农户、政府的不同逻辑,从乡村资源配置与整合、下乡资本投资行为的引导与规范两个方面提出策略,以期加速资本下乡驱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新形势,在新形势下科学地推进资本农业的发展,应当准确领会现阶段发展资本农业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完善资本农业的发展机制,需要从土地流转机制、技术支撑机制和人才开发和培训机制三个维度严格构建资本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以期有效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邢勤锋 《南方农村》2014,(12):62-67
美好型乡村治理是安徽省结合农业大省的独特情况,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治理,亦离不开乡村治理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离不开在传统结构上探索科学合理的主体治理模式。本文联系当前美好型乡村治理的大背景,并对安徽乡村建设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围绕安徽乡村治理主体展开探讨,并分析其生成逻辑。最终,提出安徽美好型乡村治理主体的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9.
阮悦 《山西农经》2023,(1):174-176
后脱贫时代工作重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重中之重。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正是在此背景下,扩大内需解决存量、提升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所提出的共赢政策。其政策的逻辑是顺应现代化发展的主动选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瞻布局。文章基于2008年家电下乡经验和现实背景两个视角,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面临的困境以及下乡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服务下乡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采用"治理锦标赛"的方式动员村级组织主动承接治理任务。治理锦标赛的强监控-强激励机制,驱动村级组织围绕地方政府的程序化治理要求、数量化考核体系、综合性评估排序和差序化业绩激励等展开激烈的竞争,有效推动了行政事务与服务项目的进村。但治理锦标赛对行政动员的强依赖,容易造成基层治理的"新形式主义"、群众主体性缺位等"行政吸纳治理"问题,需要强化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加以化解。文章提出治理锦标赛框架,有助于丰富国家动员的内涵、重新阐释和整体性地理解许多有关基层治理的现象和问题,同时对将基层治理推向转型学视野下的系统研究也有裨益。而治理锦标赛对行政动员的依赖,也说明其并非是一种长久稳定的治理模式,将会因基层治理转型的完成而终结。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情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中的人情消费业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在其存在、滋长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原理,国内的经济学文献很少系统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人情消费的影响,并运用博弈论知识分析了在农民普遍厌烦的状况下人情消费仍然得以存在并持续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在深入分析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点,认为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很大优势,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对于工商资本下乡,市场有需求,企业有动力,但是大量工商资本下乡后却"跑路烂尾"。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企业要素配置长期失衡的最终表现。本文从要素配置的视角建立了分析框架,并运用晋陕黔浙闽鲁鄂蒙8省(自治区)14县(市、区)的案例调查和问卷调查的企业数据,对本文提出的解释命题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企业管理能力的不适应、要素供求不匹配、市场环境不优化是工商资本下乡后企业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第二,政府对农业领域的过度干预以及农村要素改革系统性、协同性与配套性不足,是工商资本下乡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且盲目下乡、要素错配、经营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围绕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an industrial targeting system intended to improve local decision making related to selection of targets for business recruitment. The Plains Economic Targeting System (PETS)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econometric equations that match industry input and market requirements with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to generate a probability of new business location over a given time period. The system matches location requirements for 78 industry sectors to local characteristics for 414 counties in six Great Plains states. Further, the coefficients generated for a given county are transformed into marginal impacts, provid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local policies that can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attracting a given industry.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需要科学、合理、适切的政策体系保驾护航。文章通过构建"政策工具—目标评价"二维框架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从环境型到供给型再到需求型加速递减,"公共资金投入"和"财政措施"等次级工具偏少;目标评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分布均衡、结构协调,但次级工具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分析表明,乡村治理的目标意涵呈现出清晰图景,政策情绪分布比例协调。未来乡村治理的政策制定应遵循四条原则:推进政策工具分布有机平衡,实现次级结构统筹优化;提升政策工具与治理目标契合度,注重补齐政策短板;完善细节设计,提高可操作性;持续推进政策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分析表明,二次改制以来,农村各类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尤其是集体企业经济效益始终居于末位,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形势严峻。本文研究指出,产权改造后,过快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滞后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尚待培育的要素市场等已成为制约农村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机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突出地表现在政府职能与村民自治相分离、集体经济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以及村级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这不仅使基层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更具民主性,而且在治理方式实现了群众参与的最大化,有助于打破基层行政的体制性障碍,也有助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抵押品和运营资本两个角度对保证金进行理论分析和案例考察。理论分析表明,抵押品的产生源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抵押品促进信任建立、交易达成作用的发挥需满足一系列临界条件:对受托人而言,抵押品的价值要落入一个有界闭区间;对信托人而言,抵押品价值需要高于临界值。对实际案例的考察表明,保证金发挥抵押品和运营资本的双重作用,既约束了养殖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使得公司获得了足够的流动资金。以保证金为核心的准纵向一体化治理模式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激励兼容,进而提高了公司+农户合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推进村庄发展与治理转型的重要力量。文章通过对陕西省袁家村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乡村旅游业在袁家村迅猛发展,形成了规模宏大且超越村域范围的乡村旅游市场体系,深度改变了村庄的社会经济结构,极大强化了村庄与外界之间的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触及袁家村原本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共同体属性,村庄的群体成员结构、社会关系格局、社会交往行为、共享价值认同、利益分配原则等多个维度都出现深刻变化,由此催生了村庄市场共同体。正是村庄共同体属性的变化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运作逻辑引发了治理基础的改变,使袁家村此类社区的治理不得不由侧重"内部社会秩序"转向"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内外兼顾的新格局,并不断进行治理创新以应对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从而保障袁家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袁家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不仅能为旅游型村庄治理提供经验借鉴,还期望为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研究贡献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The issue of rural poverty continues to shape critical academic and policy discourses in the global South. In such discourses, some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highlight non‐agrarian pathways leading to prosperity, while others continue to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 and farming for poverty reduction. However, such analyses tend not only to obscure strong linkages between agriculture, migration and rural labour, but also stay silent on how rural people interpret changes or continuities in their livelihoods. In this paper, I focus on the case of rural Nepal to unfold how some rural people, but not others,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 through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farming and rural labour.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many poor people have experienced improved livelihoods pursuing a diverse portfolio of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cluding labour migration. However, the dispossession of poor people from land and their adverse incorporation into th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markets continue to perpetuate chronic pov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