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保护近年来正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要考虑"人"是因素,要注重维护整体的文化生态。让我们跟随调查组一起走进安徽绩溪和潜山的2个传统村落,看他们是如何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动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正>晚清重臣曾国藩长期带兵在外,和家人聚少离多,家中大小事务主要由其大弟曾国潢和欧阳夫人主持。在子女教育、家风培育上,欧阳夫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归结为九个字:立章程、做榜样、端内教。立章程曾国藩的妻子为其恩师欧阳凝祉之女,生于1816年,卒于1874年,湖南衡阳人。"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一个章程。"立章程,是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五曾国藩给夫人信中提到的一个重要信  相似文献   

3.
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如何保护和利用优秀传统农业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关键是要摒弃农村现存的愚昧、落后文化,保护和利用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同时,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将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1940年1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中,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即批判地继承。陈伯达《墨子哲学思想》一文关于墨家思想的研究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之间保持很高程度的一致,这正缘于他恰当地运用了"批判地继承"。这个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论,对推进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它溶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之中。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把握和利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因势利导地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一、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人"为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开发、个体道德自我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觉抵御宗教强制,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企业,实行"家庭式"管理,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协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员工的潜能。这实际上是一种儒家传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人是具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支撑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古代孝文化中有许多的封建思想,抑制了人的思想发展,但"尊老、敬老、爱老"的主流孝文化还是值得人们现代人借鉴和学习的,本文对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做如下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农村不一定需要繁华,但一定需要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亿万农民充满了憧憬。振兴乡村,需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综合解决方案。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繁荣农村文化,要做实"文化里子"。我国农村中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许多美好甚至神圣的价值是可以超越历史的。如何充分挖掘这些价值,让其最大限度地融入乡村振兴的伟业中,使之在新时代的文  相似文献   

8.
职业价值观对人工作态度和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价值观的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文中作者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深入的探讨了企业如何进行员工的招聘以及如何构建企业自主文化。从员工招聘的角度出发,企业需求的员工一定是跟自己企业价值观相同的人,从企业文化的建设来看,这种文化一定是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认同的文化,同时还不能违背国家的传统文化。作者以目前在这两个方面都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联想集团为例,希望可以为一些其他的企业提供帮助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桃园村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愈益呈现出"离散"型特征,与此同时又在"聚合"中形成了一种新乡村文化。和与世隔绝的古"桃源文化"不同的是,桃园村的新乡村文化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形成的"形散而神聚"的特征,表明了"传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延续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人内心的和谐,因而,"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正左宗棠狂,一生以诸葛亮自诩,大话连篇,连左夫人都听不下去而取笑他;左宗棠"二",骂一手提携自己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对着干,连亲家郭嵩焘(晚清外交名家)都要和他断交;左宗棠直,严峭刻深,连曾国藩这样有气度的人都受不了。左宗棠脾气大得不得了,甚至盖过了他的名气和才气,人称"左骡子"。李鸿章小左宗棠十一岁,自谓"生平不解空言高论,只知以实心办实事",比左宗棠要成熟稳重得多。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  相似文献   

11.
<正>"三严三实"既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又在新时期创新发展,具有新的内涵。文化具有传承性,了解、学习、领会古人的修身、律己、做人之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践行。"三严三实"既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又在新时期创新发展,具有新的内涵。文化具有传承性,了解、学习、领会古人的修身、律已、做人之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践行。笔者通过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等诸说,谈几点所思所悟。一、修身律已是为人之本,坚持自省是为人之要一是坚持学以修身,坚定信念。曾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古代的大学是教人以如何修身、治人之道,而今天的大学则不仅仅是一所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更是帮助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的地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教育和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研究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哲  陈祺 《山西农经》2020,(2):11-12,15
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众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需求、传统美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如何保护传统美食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使人们了解传统美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保护传统美食文化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重视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国饮食文化"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渠道,经典著作《论语》中的思想、《黄帝内经》的理论、"阴阳五行"的观念无一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农发行文化和事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新挑战,需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提供强大精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文化传统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对制度变迁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俄国的"500天计划"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基于本国深厚文化传统之上不同风格的制度变迁.就经济绩效而言,无疑是后者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后者较为全面地适应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本文将就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于其制度变迁模式的选择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中国文化积淀了数千年,这一巨大而深厚的底蕴影响到中国人的行为、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等方方面面.中国文化包括多个层次,首先是经过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其次是明清以来受西方文明冲击而被扰乱了的,含了新文化基因的中国文化.再次是推翻帝制以来民众亲历的政治与经济的生活所积淀的文化.或者又分了三代人的文化: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由"文化大革命"植入的深刻的怀疑主义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被西方文明再次冲击强化了拜物教的个人主义文化.所有这些文化层次,或后或薄,就是改革或制度创新所赖以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沈其斌 《致富之友》2010,(3):102-106
阴阳之道,作为思想传统的源点"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黄帝内经》)。我们都知道"阴阳"、"八卦",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天地之道"。我们原来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以前面对世界时形成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关乎农村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课题,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这无疑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文化景观是乡村振兴的一张特色牌。如何让乡土文化为农村的振兴提供动力,让优秀、传统的乡村文化为农村文明的构建添加底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充满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能更好地让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智慧,真正明白什么叫衣冠不绝华夏不灭,切实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艰巨使命,但在融入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融入什么、如何融入,如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以创新融入的路径和方法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高达 《山西农经》2021,(6):84-86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但是在易地搬迁后的善后治理工作依旧任重道远。青海省民族众多,在经过易地扶贫搬迁之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特色传统文化带动易地搬迁村经济发展等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立足保护与开发两个维度,列举出青海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指标,以期为今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