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林造林建设是扩大我国林地面积的重要举措.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在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然意识到其对生态平衡发展的破坏性,要想恢复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在造林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综合的提升苗木的成活率,提升林木的生长质量,做好营林管理.在造林中依次要做的是对造林地的清理、整地、播种(植苗)、抚育管理等.综合的提高造林成活率,就要将造林技术水平、林木适应性、抗病虫能力及群众关系等全面做好.从而保证林木健康茁壮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孙洪利 《民营科技》2014,(1):228-228
更新造林的发展在林业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林业的建设对于更新造林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更新造林在对立地条件的改善中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光照、水分、养分、空气的温湿度等都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更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更新造林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在整地的过程中多下功夫。造林地整地质量的好坏对林木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严重的影响着林木的质量。为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在更新造林中必须加强对质量的综合把控,将针对在更新造林中对立地条件的改善及整地技术的分析进行综合地论述,促进我国更新造林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它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4.
浅谈造林整地及造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思伟 《民营科技》2009,(10):121-121
造林地整地与农业整地、苗圃整地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造林地的土地种类多,条件差,多为未经耕作过的自然状态,这就决定了整地任务和方法的多样性、艰巨性。现阐述了营林整地及营林方法。  相似文献   

5.
江红  艾海恩 《民营科技》2012,(3):142+139
整地造林的方法是指造林的具体方法,探讨了造林整地的作用及常用方法,并对造林的各种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葛兴臣 《民营科技》2014,(1):227-227
更新造林是林业发展中重要的环节,更新造林对林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更新造林的生产中,要促进林木的良好生长,必须对苗木栽植后进行综合的管理。只有认真高效的开展好更新造林活动,才能促进林木的更好生长,确保林木在生长中能够良好的成活。从而提高林木的质量,促进其更好的生长,综合的提高林木的质量不仅促进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促进作用。林业的发展在更新造林的作用下可综合得到提高林木的质量,现将针对更新造林后苗木的综合管理养护进行综合的阐述,使更新造林工作在以后的开展中,能有效的借鉴本文所阐述的方法、技术等,综合的促进更新造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它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桂芳 《活力》2012,(9):60-60
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整地、造林的方法,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我国造林地种类繁多(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撂荒地;采伐、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自然条件差异大,造林目的各异,造林树种繁多,培育周期长,决定了整地技术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整地效果长期性。  相似文献   

9.
王新国 《民营科技》2014,(8):238-23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却变得越来越恶劣,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森林是我国环境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的过度采伐致使我国森林面积急剧缩小,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的损害,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已经缩减到了不可在缩减的地步,因此,我国环境保护的当前任务之一就是大力造林,合理造林,扩大我国林业资源。以下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造林更新的技术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干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林区的整地、造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些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日益的增加,林木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的角色也更重,它不仅平衡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着必要的原材料以及较好的环境,因此,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及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并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在森林建设中,林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做好林地的规划和使用工作以及合理的整地建设,可以使营林建设工作更好的得以展开,尤其是造林地的高效利用,可以加大林木的种植面积,使森林资源的整体数量得到保障,使林业生产更好的为我国的社会生活及经济建设服务.首先针对造林地整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的植树造林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卫东 《民营科技》2013,(11):214-214
在林区工作管理过程中,更新造林是整个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挤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部门在森林资源的建设方面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而不断加大。本研究总结了秋季造林的技术要点以及好处,以期提高秋季造林的苗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5.
林业产业是目前农村经济的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目前我国林业的现状加以分析,并对整地及造林方法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林业生产,是森林管理机构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一项林业工作措施,在工作中以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项公益性产业。森林经营管理主要包括对树木的采伐和更新,森林资源的保护、再造林措施、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构建、管理和森林问题的一系列活动。现就我国林业现状及整地、造林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智海 《民营科技》2014,(2):256-256
在造林中,对造林地进行合理整地是促进林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在造林建设中,要促进林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强对造林地的综合管理,在造林中,整地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其自身的特点就是与其它的农业整地不同,在整地中,有其独特的整地方法,其作用也是很大的,对林木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整地方式已经与传统的整地方式大不相同,为促进整地的良好进行,还要加强对整地的管理,促进造林地的合理整地并促进林业的良好发展,现将对在造林中对造林地整地的特点及作用进行综合的阐述,使其在以后的造林工作中,能进行良好的应用,促进造林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刘兆利 《民营科技》2014,(7):225-225
林区的造林更新是林区管理、生产的一大重要环节。在进行幼苗栽种时需要综合考虑造林更新的技术以及后续管理工作。例如控制林区密度,选用合理的造林更新方法等。通过分析林区造林更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来重点讨论造林更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希望能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帮助。  相似文献   

19.
孙海波 《民营科技》2014,(2):271-27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同步进行,我国造林更新技术层出不穷。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条件下的土地类型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生产的潜力,生产出生产速度快、质量高的树木,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是我们需要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形态进展的需要,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进入高速进展的快车道。我们要增长意识,学会使用整地、造林的办法,尽量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