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了市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地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各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结果及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的排名,进一步指出各市所处的梯队,各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级指标的长、短板属性,并分析了评价结果。最后,提出提高市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提高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伟 《经济论坛》2007,(10):20-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及生产过程的组织安排,在一定时期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最优水平的综合产出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因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业潜在生产能力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换机制,增加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对确保人民食物安全和国民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来确定指标权数,对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因子析法,对2007年全国31个省(市)的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等在内的1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唐琼琼 《大陆桥视野》2016,(10):324-325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评析2004-2014年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总产值),并围绕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据此提出有效提高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土地流转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新型经营主体的投资、决策、生产经营水平直接决定农村土地流转后产出的效率、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将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后调研样本的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构建了涵盖4个方面20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多种数理方法综合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流转绩效进行了全面测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新型经营主体中,农业公司的土地流转绩效最高,达到86.34分,家庭农场次之,大户最低,为72.25分。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农业公司绩效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专业合作社绩效最高,社会发展推动能力方面则是大户绩效最高。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绩效进行比较排序,进而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层面构建了用于评价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40家样本公司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表明,排名前5位的样本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差距较大,而其余大部分公司综合竞争力的整体差距不大.进一步分层评价的结果显示了样本公司在生存能力上的差距不明显,而在发展能力上的差距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运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系统属性细分理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995~2003年间,广东省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性增加态势,表明广东农业发展总体上是可持续的,但仍未步入清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从子系统角度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自然系统.为了追溯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所承受压力的根源,进一步追踪分析了子系统细分属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丘陵区降水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与管理手段落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尤其是农业用水效益低.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农业用水现状、降水资源化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四川盆地丘陵区优化配置农业用水.四川盆地丘陵区可采用集水节灌综合措施,主要是通过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就地拦蓄降水,提高区域蓄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实现降水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整合.农业用水综合评价体系为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保障,使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