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及审计策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有三种。1.百分比法,又称固定比率法。这是国际审计界通行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定重要性的确定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的百分比,计算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对国家财政金融事项审计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审计机关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础是:(1)财政财务收支总额;(2)存贷款总额;(3)经费支出总额。例如,英国国家审计署确定重要性水平的经验数据为被审计帐目总额的0.5-2%;澳大利亚审计总局对其财政部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所确定的…  相似文献   

2.
石勇 《集团经济研究》2006,(16):264-265
一、重要性的概念 重要性有多种定义,各国现有的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大都沿用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相似文献   

3.
朱红 《财会月刊》2005,(4):50-51
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具有风险的专业判断。重要性水平确定得太高,虽能提高审计效率,但可能因缩小了审计范围、减少了审计程序以及未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导致较高的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确定得太低,虽能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但可能因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程序而使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降低。笔者认为,审计质量是第一位的.当注册会计师遇到多个可供选择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选择较低的重要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日趋复杂。企业审计中提高审计效率与降低审计风险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涵义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估准则》)。  相似文献   

5.
陈矜 《财会通讯》2005,(11):81-81
重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审计概念,它贯穿于现代审计的全过程,是决定审计工作检查范围、程度的直接依据之一。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由此可见,重要性可视为会计报表中包含的错报、漏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其内容理解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由于对不同的报表使用者的目的、心理偏好、性格等的不同,因而影响他们决策的错报、漏报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也就是说,一张会计报…  相似文献   

6.
郑玉梅 《企业导报》2009,(8):116-116
阐述了怎样从数量上、性质上、经验上来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说明了在不同的审计阶段怎样确定重要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重要性原则及重要性水平 (一)重要性原则的概念 在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但对重要性原则的定义并未明确,世界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对重要性原则都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骆成 《价值工程》2011,30(18):267-267
民法在法学中是一个很繁杂的范畴,它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细节繁杂,理论分支多,在实践应用中,容易让人对理论点的把握产生歧义,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论应用往往无所适从。本文力求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对照民法理论说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审计重要性水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意义(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界定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实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应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后续计量,并据此实际利息收入及摊余成本。由于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会计工作中实际利率法比直线法应用更为普遍。但由于计算过程繁琐,成为会计人员头痛的问题。本文基于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质量要求,以企业债券投资为例,将实际利率法与直线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对实际利率法使用必要性的考量,得出本文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重要性水平的内涵重要性是现代审计领域的一个专业名词,最早运用于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领域.所谓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财务报表中存在错报或漏报的允许程度.重要性水平越低,说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报表允许存在的错报金额越小,反映了对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越高,最终体现了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严格.重要性水平对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要求开展的审计工作量越大,抽样审计的样本量越大,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保证或提高审计结论的质量;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允许的错报金额就越大,此时应开展的审计工作量(样本量)可以少一点,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认为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而又不致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的最大错报数额,从而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但是,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理解存在偏差,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认识不足现象时常发生,使得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以下笔者就如何合理评估审计重要性水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16.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重要性水平的判断贯穿审计过程的始终.恰当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  相似文献   

17.
杨英芬 《企业导报》2009,(9):115-116
重要性原则是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中运用十分广泛,对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与运用影响审计报告价值 科学确定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为确定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但是若没设定好重要性水平,其对审计报告价值(利用价值)也会存在诸多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审计重要性的中心问题是确定重要性水平。由于要考虑的不确定变量太多,确定唯一固定的重要性水平缺乏理论基础。实务中,需要注册会计师基于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因素进行职业判断,并通过公布重要性水平来缩小不同群体的判断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初步估计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并据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所需审计证据的范围和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在《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中称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可见,重要性水平可视为相关财务信息中包含错报、漏报程度能否影响信息使用者对相关财务信息整体理解的“临界点”,超过“临界点”,就会影响其做出正确判断或决策。因此,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