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历年出生人数的考察,发现60年代存在一个生育高峰,70年代出生人数逐年下降,80年代又存在一个生育高峰,90年代出生人数又逐年下降,2000年后历年出生人数在一个低水平上轻微下降。随着80后生育高峰的来临,即开始进入成年,步入婚配,则每年新增城镇住房需求出现逐年上升;随着80后生育高峰的离去,即90后和00后进入成年,步入婚配,则每年新增城镇住房需求逐年下降。在2003-2030年间,即80后、90后以及00后顺序进入成年,步入婚配的时间段内,中国历年新增城镇住房需求呈现一个倒U型的轨迹。到2030年以后,中国人口红利开始转为人口负债,城镇化水平开始接近饱和值,如果2010年后新生婴儿对20年后的成年人口数量没有足够的补充,此时影响中国城镇住房需求的更多是投资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及背后的收入和货币因素,而非背后的人口年龄和城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老年住房的需求增大,政府以及房地产行业应适度超前开发老年住房。一方面,老年住房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另一方面,也能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社会压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和商业性的寿险公司共同关注的热点.而商业性寿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否会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国家和寿险公司应当怎样应对老龄化带给寿险行业的挑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王艳 《经济论坛》2014,(10):58-62
随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进程的加快,一次深刻而重大的家庭转变也在悄然发生。本文将家庭转变对中国家庭规模、结构、功能及关系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作为切入点,揭示了家庭转变对未来中国城镇住房市场需求趋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有十余年,而且还将持续近半个世纪。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直接挑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成因、现状、特征的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来,受房地产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房地产经济呈现出持续走热的态势。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将会走入持续上升的认识误区,进而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不容小觑的观点。将从实际数据出发,定性和定量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的影响。为我国房地产市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3-2018年人口老龄化、住房支付能力和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量人口老龄化、住房支付能力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老年抚养比促进了本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但是对邻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影响弱。少年抚养比和住房支付能力均促进了本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抑制了经济发展情况相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加入交互项后,老年抚养比改变了住房支付能力对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作用,对本省、邻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少年抚养比强化了住房支付能力对本省、邻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促进作用。为此,应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平衡区域住房差异化消费。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使用单中心城市模型来探讨中国情境下住房投资活动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住房投资的膨胀,城市规模先扩张,在到达最大值之后逐步缩小,呈现出倒U形的变化趋势。此外,单中心城市中的交通设施水平、地价以及地理范围都会随投资膨胀发生变化,而每一种情况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最后根据理论和模拟结果给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历史任务,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镇化同步进行,在此关口下,必然对我国居民消费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模式进行分析,简要探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给未来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口普查和联合国的人口预测,本文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支柱产业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应对快速人口老龄化,必须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分阶段放开一胎化生育政策,循序提高退休和领取养老保险年龄,同时制定与实施和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产业规划,发展老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总体数量以及变化趋势,并从劳动参与率、城乡结构、人力资本三方面进行考察,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劳动参与率还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将会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增长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仍看似充足,但其老龄化情况较严重,难以维持当前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另外我国年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已有显著提升。因此虽然人口老龄化已经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突发的、灾难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建立起煤炭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并将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重要因素引入模型中,以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库兹涅茨曲线进行研究。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快速增长,其中工业化对中国煤炭需求的作用远大于城市化,意味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加快是引起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水平则次之。煤炭消费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我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特征明显,能源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模型显示,煤炭需求下降的理论拐点在2040年左右。考虑到各项制约因素的作用,中国煤炭年需求量和产量实际上已经达到增长的极限,因此,应采取各种有效的调控措施,严格控制煤炭需求量的上升,促使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提前到来。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住宅特征价格分析:对杭州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住宅产品的异质性,国外学者广泛使用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城市住宅市场。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由Lancaster偏好理论和Rosen的产品特征市场供需均衡模型两部分组成。在访谈的基础上,选择了18个住宅特征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基于线性函数形式构建了杭州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采用杭州市2 473个住宅样本数据和290个住宅小区的实地调查资料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发现就整个住宅市场而言,14个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影响程度有差异。同时,根据特征价格对14个住宅特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并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5.
论住房的刚性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刚性需求是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而价格弹性较小的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消费性需求。在刚性需求内部具有不同级别的"刚性",刚性渐减的顺序是货币化的拆迁性需求、婚房需求、改善型需求。对于不同性质的城市,其住房刚性需求是不同的,政治性城市住房刚性需求比较大,开放性城市刚性需求变化较大;在现阶段,由于房价财富幻觉导致了刚性需求加速效应和叠加效应。制度变迁、房价和收入都是影响住房刚性需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3-2012年98个国家或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其相关关系,同时验证了以养老金为中介变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资本-劳动比率和经常账户余额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不管是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资本越倾向流出;随着实行现收现付(PAYG)养老制度国家的深入改革,作为资金池的养老金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外投资活动也越活跃。  相似文献   

17.
刘小鹏  米文宝 《经济地理》2002,22(3):327-330,350
通过分析银川市20世纪90年代城市住区居民住房,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设施、住区环境等城市住区特征及与全国668个设市城市平均水平的比较,指出银川市城市住区虽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现代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为达到可持续的人居目标,文章提出了创建一种人文的,高技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银川市城市独特风貌和城市文化的城市住区发展模式及其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张祥晶 《经济地理》2011,(9):1414-1420
2005年中国在业人口总体、第一、三产业人口分布相对不均衡,第二产业人口分布较不均衡。1982—2005年集中指数变动表明,在业人口总体和第一、三产业人口保持相对不均衡的分布格局,第二产业人口分布由相对不均衡跃升为较不均衡。相对于1982年,在业人口总体和第一产业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提升。2000年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和综合因素的在业人口分布的相对偏差度在1%以下,东、中、西部各种因素的偏差系数在9%以下,南、北方各种因素的偏差系数在4%以下,表明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具有内在合理性;资源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影响的贡献度为65对35。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与工业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供给制度不仅决定着房价,也决定着工业化与土地收益的权衡。我国目前的住房供给制度和工业化目标不一致,减少政府财政对土地收益的依赖,减少开发商的垄断性收益应该是住房供给制度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我国420个地级市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借鉴城乡二元经济理论,研究城镇化对农业机械化的短期作用和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有:(1)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短期内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是竞争关系,资源贫乏的中部地区面临着更加矛盾的抉择。(2)从动态来看,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降低了农业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3)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短期竞争关系得到缓解,拉动作用减弱。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更好地理解现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产业互动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