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志华 《经济论坛》2006,(17):28-30
一、心理所有权的内涵 Pierce(1991)将对所有权的心理体验定义为心理所有权,即心理所有权是一种思想状态,是个人感觉目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或者目标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即“它是我的”)那种状态。心理所有权的核心就是拥有的感觉和与目标在心理上的联系。某人所拥有的就感觉是自我的一种延伸(Dittmar,1992)——“所拥有的(在感觉上)是‘我的’一部分”(Isaacs,1933)——所以心理所有权的状态就出现了。当财产在人的心理上扎根了,那么对个人来说,它就是“我的”。  相似文献   

2.
领导方式对员工心理所有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所有权是指个体感觉到目标物(有形的或无形的)或目标物的一部分是"我的(我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本文认为在我国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和关系取向的社会文化情景下,领导方式对员工心理所有权的塑造具重要有影响作用。544个有效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领导方式与员工心理所有权显著正相关,其中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心理所有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长式领导,最小是交易型领导,同时,市场导向对组织绩效和品牌绩效有显著地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土地发展权内涵 土地发展权也称为土地开发权,这一理念最开始来源于采矿权可以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而单独支配。土地发展权就是发展(开发)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脱离土地所有权而单独利用的财产权。在土地利用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人们通常认为占有了土地也就一并拥有了该土地上空与下部所具有的一切权利,这就是所谓的“上及天宇,下至地心”的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4.
曹辉  王积俭  罗萧 《经济论坛》2004,(14):69-69,85
管理大师科特勒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即:满意(Satisfaction)=期望(Expectation)-结果(Result)。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顾客满意是一种顾客心理反应,而不是一种行为。另外,“顾客满意”中的“顾客”不仅包括企业产品(服务的使用)购买者,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是要建立以硬化国有企业经营性产权即实现国有企业资产人格化为主线的经营机制。作者认为,现代职业型企业家阶层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经济主体多元化与财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产儿,其形成经历了承包→经理人→经营者这样一个客观过程。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经济法律关系上扬弃了财产所有权的绝对排他性,产生了财产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这两种所有权形式。作者认为,深化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阶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企业家经营占有制,形成“国家——企业家——职工”三元制衡的利益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6.
我国MBO的制度缺陷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从管理意义上讲,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反叛,因为其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一个显的特征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由众多股东拥有,而由代理人负责经营,委托——代理问题由此产生。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问目标的不—致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导致所谓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8.
张萍 《经济论坛》2006,(19):136-137
由于租赁资本化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实务中的紧迫性,会计学术界自融资租赁产生以来即认识到了现代租赁对会计基本理论的挑战,为此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目前,各国租赁会计准则几乎都采用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号——租赁会计》(SFAS13)中的观念,即“全部风险和报酬实质转移观”,可以说人们对租赁会计基本达成了共识。一、理论依据及简要评述客观地讲,各国现行租赁资本化方案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基于同一理论依据,即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并不关心法定资产所有权最终是否真正转移,也就是“全部风险和报酬实质…  相似文献   

9.
唐丽娜 《经济论坛》2006,(11):73-74
一、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权安排是指企业所有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所有权的意义就在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从谁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角度看,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基础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理论。1.资本雇佣劳动。有些学者认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最有效率的,由此形成“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治理模式。按照这种理论,企业是股东的,其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2.劳动雇佣资本。随着专业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增大,有学者认为,由劳动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有效率的,由此形成“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方竹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张维迎博士在《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一文(《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中提出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即“资本雇佣劳动”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后,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它虽然不能象国家对生产资料享有最终所有权,但它已拥有了对企业财产实际的占有、使用和支配权,即拥有了对人财物和产供销的具体经营管理权。企业的这种经营管理权从国家所有权分离出来,是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它必然要导致代表国家的政府同企业在实际经济关系上的一系列变化,主要是:①政府将从事无巨细均须由自己决策的浩繁活动中解脱出  相似文献   

12.
禀赋效应与信息的价值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禀赋效应与信息的价值判断问题是行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对信息的感觉(主观价值)会影响对它的需求,正是以个体为基础的主观评价决定了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它的交易;主观价值受心理学上的禀赋效应和所有权的影响;相对于不被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人们更看重那些自己已拥有的信息。行为经济学关于禀赋效应与信息的价值判断问题的研究,对原有的信息理论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陈亮 《技术经济》2003,22(1):53-55
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优越性我国 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选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这种选择的理论根据归纳起来有 :1、“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 ,它是在公司制盛行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 ,委托方和受托方通过法律、规章和合同等形式建立起经管责任。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以第三者的身份公正、客观的进行会计计量 ,反映和报告受托方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它强调的是信息的可验证性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侧重于真实性和可靠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成为履行…  相似文献   

14.
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是我国启动内需的又一举措,它对居民心理、银行储蓄、消费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举措能否如期实现它的目的,我认为它对启动内需会起作用,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首先,从对居民心理的影响来说,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不同于降息。降息只是减少了居民的预期收入,而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则是把居民已经到手的收入又拿走一部分,从而有一种割肉的感觉。前者的感觉只是"我"少拿了国家的钱,后者的感觉则是国家拿走了"我"的钱。因此,居民参加储蓄将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这似乎应使人们的消费倾向增强。但居民即使不储蓄,也不一定就得将收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其他投资,只是投资的方向可以稍作改变。居民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即认为个人在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实行股份制,一方面能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从而增强微观基础的活力,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控股方式保证必要的宏观控制,因此,它不失为一种理想的企业改革目标模式。在推行股份制的步骤上,本文主张分三步走:第一步,实行所有权主体一元化,经营权二元化,即所有权归国家一方,经营权归企业和国家双方;第二步,实行所有权主体二元化,经营权主体一元化,即所有权归国家与企业双方,经营权归企业一方;第三步,所有权主体多元化,经营权主体一元化,即所有权归股东,经营权归企业。最后,本文还就实行股份制所必要的宏现环境作了详细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黄善明 《经济论坛》2010,(5):202-207
雇员治理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自发产生并发展的情况非常罕见。传统观点认为发展雇员治理的目标就是追求雇员成为股东,但是本文认为这一主张没有看到雇员与股东这两类主体的差异所在。论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所有权概念,即企业的要素所有者对于所提供要素基于所提供的要素以及其生产过程的贡献而拥有对企业收入的索取权,以及为了保障此索取权相应的控制权,包括决策制定权。基于这一所有权概念,本文认为股东与雇员都各自拥有与其要素投入特征相适应的所有权,作为某一类企业专用性资产的提供者,他们的权利主张都伴随着构成所有权的一系列权力束,但是其决定因素各不相同,实现方式存在差异。基于这一所有权概念之上的雇员治理与股东治理可以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03年2月号刊登的“公司治理:外部融资角度”一文,主要探讨了良好公司治理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本文将着重讨论公司治理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即某种形式的所有权集中,法律保护是一个必要条件,缺少它,股权(债权)集中的作用——除非绝对控股——也要打折扣。在法律薄弱的国家,股权(债权)集中的公司治理模式必然出现,然而股权(债权)的过度集中又增加了外部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困难。在对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比较到位的国家绝对控股的模式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效率,不过一定程度和一定方式的股权集中还是不可或缺的。 实际上,世界上那些成功的公司治理体制都依赖于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和所有权集中的某种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一、重新评价历史上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一种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经济学说。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商业看作是致富的主要根源。所谓“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它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童年期,就正确地说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就是赚钱,即“生产受交换价值支配”(马克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一、经营雇佣资本 “雇佣”这个词在很多论述中被用来阐述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状态,如“资本雇用劳动”,表示企业的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由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由于企业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那么它们之间的雇佣关系就可以分为物质资本雇佣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雇佣物质资本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互不雇佣这么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吴粒  张媛媛 《经济论坛》2007,(3):120-122
一、研究背景 “内部人控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于1994年8月在“中国经济体制下一步改革”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他认为:“内部人控制(或者由管理人员,或者由工人控制)看来是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的现象,是从计划经济制度的遗产中演化而来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中,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广义上来讲,“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是“委托一代理”问题,即代理人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违背委托人利益的事情来。Berle和Means(1932)指出:“公司的股票持有者与经营管理者角色是很不相同的,后者经营公司并做出决策,而前者则是在下列意义上拥有公司,即对公司具有剩余索取权。”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不掌握企业经营权的分散的股东成为了企业的外部成员,而由不拥有股权或只拥有很小份额股权但拥有企业经营权的经理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或多或少地拥有了剩余控制权乃至剩余索取权。根据现代企业理论来看,只要企业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