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模式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模式体系,该体系包括地理环境维、生态技术维、发展方式维、运作方式维和盈利状况维五个维度.作为钢铁企业建立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的一个工具,该模式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钢铁企业建立生态友好而又有经济效益的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实现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SD的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分析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Steel Eco-industrialparks,简称SEIps)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简称SD)。以S钢铁企业工业生态化园区为例,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对基准情景、市场调控方案和政策调控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钢铁工业生态化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建立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手段。国家创新战略的生态化评价指标包括知识与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社会化、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及质量共5个方面。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可以反映出近年来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生态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确定城市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据此评价了河北省11个城市的生态化水平,提出了提高城市生态化水平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得到生态化综合指数.采用线性加权法,得出综合指数.对十堰生态市指标体系以及生态市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描述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从发展视阈界定生态文明的经济学涵义和特征,可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经济发展条件生态化、经济发展过程生态化、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的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相较于已有的评价体系,不仅更准确地表达了表征指标与具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体现了经济理论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兼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生态发展脉络的梳理出发,结合海洋产业生态特性,界定海洋产业生态化内涵;并在综述产业生态化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指标选择原则与指标体系构成两个方面构建包含海洋产业结构生态化、海洋产业组织生态化、海洋产业生产方式生态化、海洋产业技术生态化的指标体系框架,以期为定量评估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识别生态水平的区际差异并提出解决对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区域生态化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生态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生态化指数计算等构建了具有4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区域生态化评价模型。选取2000~2010年江西省及其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江西省生态化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江西省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江西省生态化指数由0.1077上升到0.2861,总体逐年上升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生态化发展情况比较分析,总体上南昌市、赣州市、抚州市较好,吉安市、宜春市、鹰潭市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9.
绩效考核是改善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导致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重视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来解决国有企业绩效考核问题,本文基于BSC的管理思路,从所有者评价指标、债权人评价指标、员工评价指标、当地居民评价指标、国家层面评价指标,探讨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绩效指标体系,以期未来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朝更加良性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普遍重视基于成本和运量的经济评价,但统筹财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安全效益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以服务于以重大铁路项目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分类决策。本文采用“案例法+聚类法+专家调查+扎根编码+反向试算”的多维多轮筛选方法,构建了铁路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进一步结合“有限公益性”观点将指标体系分为内部效益指标和外部效益指标,构建了铁路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二维指标集,为服务于铁路项目决策,将评价结果划分为5类。最后分别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典型的重大铁路项目进行案例检验,以验证本文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依次为优秀、较好、谨慎,分别对应优先建设、适度建设、择时建设的决策建议。因此,铁路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判别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别铁路项目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这也为《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四版)的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煤炭产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何实现其生态化发展,提升其产业生态化水平,对于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煤炭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构建科学合理的煤炭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其生态化水平的测算提供理论依据,据此分析提升煤炭产业生态化水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衡量指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特点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有益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及决策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钢铁长期需求: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钢铁工业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钢铁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市场长期需求规律的研究,将数量增长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本文利用协整方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等因素对我国钢铁工业推动作用进行动态分析,探讨钢铁市场的长期需求规律,对于当前钢铁产业政策发展导向、政策选择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工业结构生态化的概念,并测度和比较了福建、江西、宁夏三省份的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首先,构建了测度省域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工业结构生态效率,该指标分为三级子指标,组成因子兼顾了经济增长、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目标。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较好代表性的福建、江西、宁夏2006~2012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测度了三省份的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并横向比较了三省份工业结构生态化演进中的异同。结果表明,福建、江西、宁夏的工业结构生态化程度整体上差异较大,各省工业行业之间的生态效率也各不相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工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面临着不同的国情与任务,应当从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规模、改变废弃物排放与利用模式、促进高生态效率行业的发展等方面推动工业结构生态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工程投资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对投资工程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是实现投资工程决策科学化、保证投资工程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投资工程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程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以期能为我国工程投资效益评估及投资方案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参展已成为企业十分重要的营销手段.对参展效益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估和计算,有利于企业参展效益的提高及企业长远的发展.鉴于参展效益评价具有隐含性、滞后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本文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企业参展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引入替代成本对部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企业参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绿色发展是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的视角,考虑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从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废物回收资源化、环境影响最小化、财务业绩最大化六个方面构建了包含反映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指标的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该指标体系为定量科学评价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绩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的钢铁企业矿石资源海外投资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铁矿石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进行矿石资源海外投资,因此海外投资的风险评估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使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级风险指标的权重和风险度,从而为钢铁企业建立了一个矿石资源海外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环境质量与经济效率、代际公平的关系,并将环境质量状况纳入资源观,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和不足,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大多偏重经济、社会因素,而真正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所占权重和比例偏少,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重点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废物排放”、“环境治理”、“能耗”和“环境资源”等,共计25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生态环境指数,计算了全国31省市的生态环境指数,着重分析了长江流域各地的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指数略高于全国均值,上游的青海、下游的江苏和上海得分偏低,云南、四川、江西和西藏表现较好,重庆、湖北、湖南和安徽位于全国中游水平.依据各地的得分及其在各评价指标上的表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