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假说,建立了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用以分析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我国居民储蓄率受惯性影响较大,因此,在短时间内,储蓄率应该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它还受到少儿抚养比变化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抚养比持续下降,那么这就会带来储蓄率的持续上升;同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也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率;最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存在剧烈经济波动,居民储蓄率就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或者趋势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而快速增长,正确分析这一现象的利弊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成反向增长、物价的下降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加、体制性因素对居民储蓄有正面影响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引导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 ,主要有两个问题难于解释 :一个是负利率下的储蓄增长 ,一个是储蓄率高。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储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但结果并不理想。本文对储蓄理论的演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作一简单的述评 ,然后提出例“U”曲线假说。一、西方储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局限性(一 )西方储蓄理论简单回顾自从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消费函数的概念之后 ,西方学者进一步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从 5 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 ,生命周期 /永久收入假说主宰了经济…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支出对个人储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0~2006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储蓄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这有两个原因:首先,在现阶段,社会保障支出的"挤入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其次,现阶段的基金制比以前的现收现付制导致更高的社会储蓄.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三类动机,即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结果发现这三类储蓄动机都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命周期储蓄动机是解释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增加,引起总消费不振。此外,由于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6.
汪伟 《财经研究》2008,34(2):53-64
文章运用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适应性。计量结果表明:城镇样本较好地支持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农村样本则较好地支持了凯恩斯理论。长期收入增长率是居民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高增长是高储蓄的主要原因。另外,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人口年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地区差异都是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我国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快,无论在时间范畴还是空间范畴,储蓄水平都和GDP保持同步增长。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关系复杂,各年度居民人均储蓄与老龄化相关密切,但各地区居民储蓄却与老龄化无关。作者探索了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影响的机制和影响途径。分析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居民储蓄水平,老龄化通过经济社会变量间接影响储蓄水平。从生命周期角度看,老龄化会减少储蓄;社会养老实施后,老龄化也会减少储蓄;然而,老人因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变化,却导致储蓄随老龄化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居民储蓄研究的新进展:理论与经验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居民储蓄研究的新进展表明:生命周期理论仍然是居民储蓄理论研究最基本的参照系和出发点;但为解释理论与经验现象的不一致,诸多新的储蓄影响因素和经验假说被引入;微观数据分析成为潮流;行为理论显示出良好发展前景;一个满足一致性、一般性和易处理性要求的合意储蓄理论模型远未形成。  相似文献   

9.
朱波  杭斌 《宏观经济研究》2015,(3):112-119,133
本文基于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医疗支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机制,并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省际面板数据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都很强烈,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水平;2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增强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虽然比较小,但呈不断上升趋势;3我国城乡居民都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在流动性约束条件下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国内消费不足,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居民收入较低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二是适合居民投资的风险适中的金融产品太少.针对此作者提出几点建议对策,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劳动收入;第二,增加风险适度的投资产品,使居民得到更多的资本收益;第三,增加社会保障.本文重点研究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民储蓄在地区之间出现“两极”现象:东部地区居民储蓄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两地区则相差甚小.本文选取了1995-2009年的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市及中西部地区居民储蓄进行了模型估计和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分解结果表明,对我国各地区居民储蓄不平等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结构因素超过了人均收入成为居民储蓄不平等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国民储蓄行为的机理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储蓄的滞后是城镇居民储蓄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方式是二阶滞后的;暂时收入对储蓄有显著正影响,持久收入对储蓄的影响为负而不显著.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具有正影响,少儿抚养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对居民的储蓄没有显著影响,导致社会保障的虚置.消费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的影响显著但较弱;地区虚拟变量对中部有显著性影响,对西部则没有;真实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居民储蓄利率调节无效性的生命周期解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钊  魏中许 《经济师》2005,(6):249-250
通过对我国连续降息的货币政策效果作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利率对居民的消费行为或储蓄决策影响并不显著。居民储蓄利率调节的无效性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性,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文章根据莫迪利安尼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一种全新有力的解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历史原因造成的对以前储蓄的弥补也是必然的选择。文章的意义就在于,要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更多地应该从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意识等方面着手。现阶段以利率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与其作为调节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的积极手段,不如保持利率稳定,以免徒增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对公共政策的信任程度,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政策参与决策,还会对个体的长期经济决策产生影响。为分析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政策信任度对农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影响,并对比了政策信任度对参保与未参保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差异。在理论部分,本文使用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养老保险待遇预期对参保行为和家庭决策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待遇预期随历史待遇信息变化而调整,进而影响参保决策;因可以补缴参保,新农保待遇变化会影响未来预期效用,从而也会影响未参保者的决策;参保后,新农保待遇变化会通过影响待遇预期进而影响居民的储蓄和劳动力供给决策。在实证部分,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理论进行检验,并以老农保参保、村庄参保率和待遇水平为历史待遇的代理变量。结果表明,历史待遇水平越高,新农保参保概率越高;待遇信息影响了参保和未参保群体的储蓄和劳动力供给。总之,政策信任度会通过影响预期来影响政策参与和相关个体的长期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5.
金融中介作为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它不仅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整体规模,而且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从而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在我国转轨体制中,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被界定为将分散的居民储蓄转化为对国有部门投资的工具,因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渐进转轨的顺利进行,但随着转轨的推进对经济发展产生牵制是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是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并没有下降,但不能因此就说我国养老保险对储蓄没有挤出效应。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关系,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储蓄增加的—个主要原因,并提出在讨论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时,不能忽略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形势导致储蓄增长、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人均储蓄水平的低下和其结构的不公平等因素,进而得出结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释放居民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7.
预防性储蓄理论——储蓄(消费)函数的新进展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 (LC/PIH)一直是研究储蓄行为 (消费行为 )的主要理论框架。近年来这一理论框架正被一种称为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所修改和补充。本文评述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并以该理论的核心———即对导致预防性储蓄的收入不确定性的测量为主线 ,阐述了该理论的主要模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还评介了一种利用风险厌恶理论测度不确定性的方法。预防性储蓄存在与否 ?大多数研究者给予了肯定答案。有争议的是其在储蓄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文中没有就此给出结论 ,而只是指出研究预防性储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与居民储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2年-2004年的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进行了实证研究,力求在居民储蓄率、城市化程度的测量两个方面体现出新意.本文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化的程度有所高估.在城市化过程中,居民储蓄率受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全国国民储蓄和投资,减缓我国经济的增速.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这种影响将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储蓄回流是由收入的增加、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形成的,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为居民的投资渠道做了详细分析,使得居民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理财方向;推出"医疗直通车"这一新医疗保障制度来改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消费欲望;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达到降低我国高储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储蓄者和投资者是市场金融的两个微观主体。一方面,两者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通过利率和竞争来协调的。当利率偏高时,储蓄增加而投资降低,反之则相反。所以只有市场利率反映均衡利率时,储蓄与投资才能达到有效均衡,储蓄才可转化为投资。因此,利率只有市场化才能发挥其价格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居民作为微观主体之一即主要的储蓄者,其储蓄行为同时受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税收是居民收入的递减,会影响到居民的储蓄总量和储蓄结构,从而使储蓄进入不同的融资市场。影响着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可以促使居民扩大消费者,从而带动投资的增加。而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资本市场、银行业的发展和居民的实质投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重要步骤 利率是资金商品的价格。是调节经济的杠杆。利率由储蓄、投资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利率又是影响储蓄、投资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为保证利率的合理调整,我们所选择的利率政策就应当具有自动、间接、适度、可变的特点。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