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是下一阶段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继十九大之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总结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内涵博大精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经济系统论包含三个理论维度:纵向,把握主要矛盾转换和化解的新时代特点,善于应对机遇和挑战;横向,把握化解主要矛盾多元"体系工程"集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系工程"为动力,实现高标准的现代化;发展环境,把握发挥社会主义强大的系统优势,为实现持久健康良性循环发展打造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3.
刘杨 《经济师》2002,(11):248-249
信息时代的到来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也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更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国实际问题进行概括、分析 ,试图寻求矫正对策 ,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吕雁琴 《经济师》2003,(2):64-64,66
现代科技革命已经席卷全球。面对新的严峻挑战 ,要加快我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必须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并进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以人口为中心 ,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2020年12月29日,在第九届全国媒体报道沙龙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指出,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相似文献   

6.
吴红 《江南论坛》2003,(4):20-21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现代化中较先发展的地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苏南农村在全国农村中率先步入小康,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时过境迁,当年“苏南模式”的发展思路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苏南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的观念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苏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现代价值观念和经济伦理精神的支持,而这根本上需要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青年人来为苏南农村的经济转型提供观念与智力上的发展平台。一、苏南农村经济转型的背景最先富裕起来的苏南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南特色…  相似文献   

7.
宋杨 《新经济》2023,(4):129-135
健康经济为促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十四五”规划作为方向指引,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健康经济的内涵与范畴,采用经济学为工具分析健康经济基本问题,进一步认识健康经济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实现信息化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是提高我国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流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建设为我国“十五”期间的流通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我国流通创新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198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并组建了国家信息中心。1989年,经省政府批准建设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并组建了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作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在它成立初期及发展过程中为全省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及其信息科技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国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正是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四个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信息化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全面提高信息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 ,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的保证 ,才能大力推进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挑战和现代社会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吕秀彬 《新经济》2021,(4):62-65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协调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深度融合,为引领我国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为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解其深刻内涵、必要性和建设路径等提供...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文明的政治一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领导要素、巨大的动力要素、坚强的保障要素、和谐的生态要素和优良的制度要素。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验证,而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和溢出效应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收集中国各省份1988—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三大网络性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所决定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会继续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从而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税收带来了挑战和冲击。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状况,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和比较国际上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探讨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三五"是我国实现转型升级、顺利走完工业化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升级版取得实效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面对更多机遇和挑战,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区域、产业、企业与政策再定位。为了更开放、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讨"十三五"时期如何实现中国全方位创新,使区域更融合、产业更发达、企业更强大、  相似文献   

17.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海关固有的通关监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海关通关监管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分析现有海关通关监管模式面临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技术双重压力和严峻挑战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多年来海关在通关监管模式上改革和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在遵循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构建与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海关现代化通关监管模式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严峻的挑战,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也正期待着新的变局。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策略,为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转型升级、顺利走完工业化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升级版取得实效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面对更多机遇和挑战,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实现区域、产业、企业与政策再定位。为了更开放、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讨"十三五"时期如何实现中国全方位创新,使区域更融合、产业更发达、企业更强大、政策更完善,在国际市场占据制高点,赢得可持续发展优势,为广大专家学者搭建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交流平台,科技进步与对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它能够为创造巨大的内需投资提供动力和空间并更好地改善民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新核心、新理念、新动力、新方式、新格局、新重点等六个"新"。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积极深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