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目前看,我国畜产品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好象是由于价格体系的不合理,畜产品购销价格和粮畜比价的不合理影响了农民发展饲养业的积极性。但从长远看,制约我国饲养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价格,而是粮食资源的短缺,粮食供应与  相似文献   

2.
农地规模经营"非粮化"有助于农民增收,但从长期来看,农地"非粮化"将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本文针对农地规模流转中的"非粮化"行为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粮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融资难等是导致"非粮化"的原因,而发展冲动、粮补政策不完善、监管惩处不到位则是导致"非粮化"加剧的原因。应通过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业经营收益、规范耕地用途、改进粮补政策、增强金融支持、加强监督管理等应对"非粮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耕地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基础支撑,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耕地“非粮化”倾向较为严重,对保障粮食安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研究发现,耕地“非粮化”防治过程中面临着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产业退出成本高昂、自然生产条件限制、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和耕地权能主体缺位等多重现实约束。基于此,提出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建立分步复耕还粮机制、分类优化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完善主产区配套支持政策、激励耕地权能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非粮化”治理路径选择及其政策建议,以求突破耕地“非粮化”防治政策实施的现实阻碍,统筹推进“非粮化”防治任务落地落实,构建多元主体参与“非粮化”防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耕地“非粮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属于准公共物品,离不开政府干预,政府负有阻止耕地"非粮化"的责任。不同类型的耕地种植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选择是否种粮。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可以兼顾各耕地种植主体的价值目标,有效防范耕地"非粮化"。论述了政府干预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划分了种粮主体的类型,总结了耕地"非粮化"的原因,提出了阻止耕地"非粮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产生隐患。选取并整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的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产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域层面耕地非粮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我国耕地非粮化面积和比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总体趋势,经济作物产业发达的省份耕地非粮化情况更为严重。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和三产比重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及耕地非粮化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二产比重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起正向作用,但对耕地非粮化率影响作用不大;财产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促进适度耕地非粮化,应尽快对耕地过度非粮化现象采取针对性管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文章基于当前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情况,分析整治成效、面临困难与存在问题,提出耕地“非粮化”整治优化方略,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和政策文件解读方法。结果 (1)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各地启动耕地“非粮化”整治行动,有效抑制耕地“非粮化”,扭转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的局面。(2)耕地“非粮化”整治也面临一些困难,出现急于求成,一刀切等问题,经济损失大,矛盾激化;部分地区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给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耕地种植管控行为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的冲突。(3)为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建议采取将“耕地非粮化整治”明确为“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优化基本农田划分方案,实现“基本农田”名符其实,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稳妥有序整改,切忌简单粗暴一砍了之等6项应对措施。结论 我国耕地“非粮化”整治成效显著,但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应进一步优化耕地“非粮化”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和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基于"非农化"和"非粮化"的概念和关系,分析了防止城中村、城郊村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原因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出现,许多地区加快了耕地流转的进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一些新型的市场化流转模式,如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非粮化”较为明显。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的正常反应,是农民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耕地流转“非粮化”从长期来看可能因减少耕地面积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一、耕地流转“非粮化”的特点与原因从流转对象来看,农户对农户流转的耕地基本还是用来种粮食,但农户对协会、农户对企业、农户对种植养殖大户的流转,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为显著;“非粮化”类型逐渐由蔬菜、油料、棉花等多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2)“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类型多为蔬菜和油料作物,又以蔬菜为主导。(3)各影响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种粮比较收益在后期对非粮种植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非粮化”现象发生;机械动力水平在前期对“非粮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后期表现为正面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非粮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继续保障粮食种植收益、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与服务市场、健全法律政策与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给的影响(一)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生产量(供给)的直接影响我们对1999年以来,四川实施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量(供给)的直接影响测算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给(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且随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如果单从新增退耕还林对当年粮食产量的影响考察,其影响十分有限,占当年粮食产量比重最大的2003年也仅为1.99%。但退耕后的耕地不能再种植粮食作物,我们还必须从累计退耕面积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四川退耕还林(累计)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绝对数量从1999年的31.69万吨增加至2003年的201.…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巢湖市1978~2001年人口、耕地、粮食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运用灰色动态模型GM(1,1)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结合该市具体情况,提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China has been conducting massive land consolidation (LC) projects since the late 1990s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which has been one of the common issues in the world.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LC projects affects grain production stability is a question should be answered. Basing 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this paper separates the trend component and the fluctuation component from a time series of grain production over 1991-2016 using the H-P filtering method. Then we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LC projects and climate change on the trend and fluctuation rate of grain production for the entire Hubei Province. Moreover, the effects on the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major crops for the central, eastern, southwestern, northwestern and northern areas are also examin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roduction trends for five subareas and the whole area all have followed a trajectory of “increase-decrease-increase” from 1991 to 2016. The magnitude of fluctuation rate was large but became smaller in recent years. (2) The contribution of LC to the long-term trends of grain production for the entire samples in Hubei Province mainly benefits from the growth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through LC; more LC investment and newly-added arable land area promote the sudden increase in grain production above the long-term trends, while the impacts of LC area are negative. (3) The impacts of LC on the major crop production vary across areas. LC exert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production of major crop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Hubei, and this effect persists to the following year. Similarly, this influence also exists in 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ern area, while becomes insignificant in the following year.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LC variables is found in the northwestern area. These findings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address LC inefficiency and food security problems, and an effective and innovative mechanism combin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long-term and s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natural conditions and LC orientation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伙模式的类型并提出规制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正确处理合伙模式与其他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关系,注意区分合伙模式与土地经营权出租,以及合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有限责任公司模式。(2)明确确保入股的土地经营权权利没有瑕疵是土地经营权人的法定义务,从而保障合伙能够正常从事农业经营。(3)确定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伙模式的法律性质是物权流转,合伙财产属于合伙人共同共有,以便合伙人可以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研究结论: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合伙模式是土地经营权入股的重要模式,不能为股份合作社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有限责任公司模式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房价、地价与土地供应的前因后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征地费用和拆迁费用越来越高,加大了土地取得成本,这种成本的升高,和土地出让方式是无关的。更重要的是,熟地价远远高于毛地价,由此导致的成本差异很大,对房价的影响迥然不同,不加区别地推论地价上涨对房价的影响是不科学的。就近期而言,土地供应量并没有大幅度减少。“三个暂停”以来,全国各地土地征占用数量有所减少,出现了“土地紧缩”,但是主导房地产开发的国有土地出让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由于“8·31”大限,一些地区还呈现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无论是协议出让还是招拍挂,都是土地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上的改革,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对地价和房价影响的角度看,形式毕竟是形式,不会从本质上改变土地市场中最基本的供求矛盾,因而不能在根本上决定地价和房价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晏莹  龙方 《南方农村》2013,(10):24-28
本文通过对数模型将粮食产量和粮食生产成本之间的影响进行度量分析,用对数关系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Eviews软件对粮食产量和粮食收益进行回归分析,从弹性系数和净收益的角度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影响度,通过利润最大化原则预测了粮农的最优产量,最后对粮食成本、产量、收益三者进行统一分析计量,为促进粮食生产提供了一些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我国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城市用地扩展幂指数规律,发现土地利用效益偏低、扩张速度偏快是目前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增长是城市扩展的主要动力,而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抑制城市用地扩张;认为城市扩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应变外廷扩展为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相结合的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与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丁美来 《中国土地》2005,(12):28-29
节约集约用地是现阶段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土地登记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国家掌握土地动态变化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时,它又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土部门的一项主要管理职能。当前,研究和探索土地登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加强土  相似文献   

20.
粮食市场形势展望。2010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呈震荡上涨走势.价格水平同比大幅提高。2011年2月份以来,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山西、江苏、陕西、甘肃等省前期受旱的冬麦区仍无有效降水.气温明显回升,耕地土壤失墒加剧,旱情继续发展.小麦受旱面积约占播种总面积的40%.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面临较大压力.这或许亦将影响2011年粮食市场价格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