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群体隔阂——对失地农民城市居住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失地农民的集中安置模式虽然能够高效地推进安置工作,但其所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却带来了城市内部新的"城乡"分裂以及城市居民与失地农民之间新的隔阂.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大混居、小聚居"的安置模式既能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再构与生长,又能促使各群体共同生活背景的形成,加快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租房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公租房社区的居住与就业匹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基于对重庆市的3个公租房小区的实地调研,在考察各个社区居民结构、居住成本、通勤方式与成本、家庭收入等情况后,利用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结合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分析了公租房小区居住与就业空间的匹配状况,并在公租房建设选址、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居住空间结构的合理程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整个城市效率的实现。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了杭州市内具有一定规模住宅片区的信息资料,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这些住宅片区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将杭州市居住空间分成主城区老式小区、经济适用房住区、城区中高档小区、新区中高档小区和新区中低档小区等五类。分别阐述了这五类居住空间的分布范围和特点,揭示正在不断演化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并归纳总结不同阶层区划化居住的特征,思考城市摆脱居住空间分异负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发展中,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营造良好的居住空间归属感,为居住者提供丰富、美好的生活空间,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本文根据现有城市居住空间中存在的现象,总结了几点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的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趋势 ,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机制 ,并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 ,从城市住区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对居住空间概念及其特征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从空间视角和公共政策属性两个维度探索了城市规划调控居住空间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的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2008年对北京全境的一次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首先讨论了北京城市居民迁居距离的数量特征、阶段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接下来讨论了北京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迁居数量特征,最后研究了跨区县人口迁居的空间模式特征,不仅刻画了跨区县人口迁居流场的总体特征,并在对比不同时期迁居流场的基础上总结了人口迁居在空间模式上的变化趋向. 相似文献
11.
The spatial impact of employment centres on housing markets.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 Local economic growth tends to affect neighbourhood house prices unevenly.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prime locations experience price hikes far in excess of the surrounding local area. Yet, this phenomenon is not well captured by existing economic model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model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ousing and employment mark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pid growth of employment centres increases house prices in neighbouring locations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fundamentals. It is concluded that spatial clustering of companies creates an option value for existing and potential employees that goes beyond ease of access for commuting purposes.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经历了由服务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的城市改革,使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功能地位得到强化,部分城市开始从生产性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型,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空间重组和功能转移。本研究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第三产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和主要时段第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状况,从产业链、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四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承继与变迁:城市住房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城市住房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城市住房功能呈现"显功能"让位于"潜功能"、"潜功能"显性化以及功能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新时期城市住房承继着生活必需品的功能,同时又有着新的功能变迁,也正因为功能的承继与变迁,助推了新时期城市房价的上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是导致城中村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中村的改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城乡边缘村庄这个源头进行空间形态的持续控制,整合并优化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措施。提出了要明确空间演化目标并保持全程一致性、保持村庄空间形态与所处城市地段同步演进、实行区位与阶段相结合的分异导控、协同优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过程等主要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Maciej Beręsewicz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8,13(3):338-355
The main goal of our article is to bridge the gap in the regional analysis of informal employment in Poland and in particular to indicate the propensity for informal work in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to test if informal activities are typical for marginalized people (less educated, unemployed, older) and to identify the regional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propensity. We use data from the ‘Human Capital Balance 2010–2014’ survey. Results indicate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l work and age, sex and labour force status. Moreover, a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y can be observed.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移民的住房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构成城市移民的主要成分,尽管住房并不是移民支出的主要部分,大多数农民工在进城后选择低端房屋,但家庭聚居方式让移民对住房的要求逐步提高。计算发现,我国每年新增约200万-250万城市移民,即使按照廉租住房标准给他们提供住房,每年的需求增量也多达2600万平方米。因此,解决城市移民的住房问题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就业结构演变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市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运用曲线回归方法探讨了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就业结构变化K值对就业结构变动的速度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就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在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