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二五"时期是深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按照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十二五"时期深圳要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优先型转变、从一般要素的比较优势向创新要素的动态优势转变、从粗放发展模式向...  相似文献   

2.
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浙江更快更好发展的更大“资源”,向改革要发展的动力.向改革要发展的优势,向改革要发展的空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杨大煜 《开放导报》2008,(3):128-12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胡总书记还谆谆告诫: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而今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摒弃片面追求GDP的传统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正在实现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生态深圳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余伟良 《开放导报》2006,(5):109-110
龙岗作为深圳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也是后发展地区,在全市未来发展格局中有着持殊的地位,对深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请清使命,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勇担历史重任,不断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龙岗的城市化进程,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安康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变。安康发展的滞后与差距,虽然是历史上积累形成的,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思想解放不够,缺乏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安康解放思想,要在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推进突破为主题,向解放思想要生产力,向观念更新要发展活力,向改革创新要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天津经济》2014,(3):79-79
深圳前海管理局2月27日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14年改革创新工作要点详解》,提出要将前海打造成国际金融创新中心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后方基地.在前海率先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7.
华明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2):I0004-I0005
夏达军,华明集团副总经理,自2006年上任以来,他狠抓内部管理,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向管理要效率、向经营要效益、向人文关怀要企业的和谐发展。在他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2008年创产值20亿元,利税过亿元,年经济同比增长16.5%,创近年来新高。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深圳的发展模式从重速度、规模和总量向重效益、质量和结构优化的转变。要实现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就是要有一支适应新发展模式需要的人才队伍,其中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一线高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是根本,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职教改革的核心,特区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已走过25年发展历程的深圳特区,正在进入以经济政策创新为主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新阶段,深圳要继续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必须在综合改革试验方面做出表率,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尽快建设成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冈行 《港口经济》2007,(2):55-56
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深圳港由大港向强港迈进,最终建成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从土地规划、工程建设及通关政策三方面落实目标,对进驻该港的国际航运、物流企业给予奖励.  相似文献   

11.
人民银行分行行长王喜义在深圳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圳金融业在“九五”期间要实现4个转变: 一是金融发展上要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今后5年,深圳金融要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健全经营机制,提高资产质量,真正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构。 二是金融调控上要实现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今后5年,要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在符合国际惯例的资产风险管理及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的运用上大胆试验,为金融业发展创造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延续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聚集的深圳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应对这场危机,深圳必须强化支柱企业优势,发挥支柱企业较强抵御风险的作用。与京沪相比,支柱企业对深圳的贡献作用明显偏低。笔者认为,深圳要充分发挥本土支柱企业的作用,通过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优惠政策向支柱企业倾斜的政策扶持支柱企业的发展,以增强深圳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本文最后就深圳依托支柱企业发展物流装备业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深圳未来30年的路怎么走,也是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建议提高资源效率,树立建设3000万人口大都市的宏大目标;"五体并重",发展与大都市相匹配的均衡产业结构;率先推进民渐进市民化;改善城市管理系统,提升城市化质量;从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积极推进深港紧密融合,加快深圳国际化进程;向体制改革要效率要发展要稳定要和谐;深圳今天也要向全国各地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立国之本、固国之基、强国之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相似文献   

15.
李加林 《特区经济》2006,(12):15-16
深圳作为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一向以大胆开拓和创新发展的改革形象闻名于世:近年来,为了促进“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转变,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深入开展理念、法制、政策、体制、机制、产业和文化的创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最近通过的《深圳经济持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在国内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定地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呼市大力推进财政制度五项配套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改革预算编制办法,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科学合理地运用社会财力,走出了一条“向改革创新要资金,向管理监督要效益,挤出资金搞建设”的路子,推进了财政管理向“透明、规范、高效”的轨道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2001年,  相似文献   

17.
《特区经济》2006,(5):I0004-I0005
2006年环卫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城市管理理念,围绕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目标,抓住深圳城市管理年、基层基础年机遇,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完善体制,突出重点,形成全社会参与、全过程控制、全行业覆盖的大环卫管理格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以昂扬的姿态向环卫更高的目标迈进。2006年环卫工作总体要求:围绕市城管局社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数字化城管三大工程,以开展“鹏城市容环卫杯”竞赛活动、落实系列环卫改革措施为抓手,以整治内街小巷及夜间卫生为攻坚突破口,以加快垃圾转运站、卫生厂、粪渣厂建设及实施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等工作为重心,继续坚持全面推进、务求长效的工作基调,继续坚持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环卫八大体系,消除环境卫生薄弱环节,清扫保洁质量要有新提升,环卫改革要有新突破,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要掀起新高潮,法规、标准、政策、科研等基础性工作要有新建树,行业文化建设要有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代明 《特区经济》2005,(6):12-13
已走过1/4世纪辉煌与坎坷历程的经济特区何去何从?刚刚结束的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与“2005两会”给出的答案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这其中既贯穿着特区不变的“基调”,也体现着时代高亢的“主旋律”。那么应如何寻求改革创新的再突破、更上一层搂呢?本文尝试结合当今全球盛行的管理新理念,提出用改革创新统揽城市发展管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深圳的前身是个边陲小镇。没有资源。没有资本,犹如一张白纸;深圳的今天却无人不晓.不同的是那张白纸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人均GDP全国第一。出口额连续12年全国第一。深圳。成为中国发展“自主创新”的名品牌;而深圳高新区,则是这块品牌的核心。 这块品牌核心的分量有多重?采访中。记记下了一个片段:在深圳高新区,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濒滨海大道,西临麒麟路。东至沙河西路。不足12平方公里的区域创造出数千亿元的产值。IBM公司一位副总裁打趣道:“广深高速一塞车,全球PC就缺货。”[编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叶艮告进一步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公路党建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必须根据公路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树立新理念、把握新特点、构建新格局、探索新机制、寻找新突破、谋求新作为.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