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国际绿色经济协会(IGEA)确定2013年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为"倡导绿色消费共建美丽家园"。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标志了美国环  相似文献   

2.
图片新闻     
2011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4月22日是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世界多个国家为迎接世界地球日的到来举行了庆祝活动。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美高校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时年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由此提  相似文献   

4.
郑立捷 《经济》2007,(5):140-140
4月22日,第38个地球日,我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自1970年4月22日第一个"地球日"的确定,到2007年4月22日"关爱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保护地球"这个概念已经走过37个春夏秋冬,经历了37载风雨洗礼.  相似文献   

5.
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增效策略,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转入生态环境部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协同增效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如何继续发力?为推动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能源转型变革之路怎么走?有哪些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在2020年12月10日举办的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0年度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熊华文以"加快能源转型变革,从源头推动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协同治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过去一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经济有哪些影响?哪些行业受冲击最大、哪些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战"疫"之下,今年经济走势怎么看、接下来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相似文献   

7.
崔维军  罗玉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30(11):119-123,155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居民广泛参与和行动。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否会影响其出行方式,促进其低碳出行呢?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其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没有积极影响;(2)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性别(X1)、年龄(X3)、家庭平均月收入(X5)、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居住地与目的地的距离(X10)因素影响,其中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影响最大。此研究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城市、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的世界议程进入"环保时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刚刚过去,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又已到来,6月下旬则是备受瞩目的联合国"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从1972年确立世界环境日首次吹响全球应对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统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与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摆在连云港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接下来,连云港市经济怎么干?本文就此问题开展了分析与探讨。首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疫情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分析结论是:第一,疫情对连云港市经济的影响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第二,疫情对连云港市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第三,疫情对连云港市经济总体上虽是一场灾难,但我们从中也能够找到一点正向的有启示性的东西;第四,疫情之后连云港市经济工作的年度目标应保持不变。其次,分别从企业与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连云港市经济接下来如何干的思路,即企业需要练就好"三种功力",政府需要发挥好"三种功能"。企业需要练就的"三种功力"是:自救功力、拼抢功力、创新功力;政府需要发挥的"三种功能"是:"政策促进"功能、"服务跟进"功能、"考核推进"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人们长期以来对"减缓气候变化"高度关注,而对另一重要方面——"适应气候变化"却重视不够。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评估报告》,更是呼吁各国迅速采取行动适应气候变化,在制订经济发展计划时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中,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该如此。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环保运动,滥觞于上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哈佛学生丹尼尔·海斯在1969年即提出了第一个地球日,而在中国,则是在1983年就把"环境保护"定为国策.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最初的地球日选择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昼夜时长均相等,阳光可以同时照耀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上,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时也象征着人类要抛开彼此间的争议和不同,和谐共存.很多国家都有庆祝春分节气的传统,早期联合国也在每年的春分举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碳关税"是要进行环境保护还是贸易保护争论不休。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碳关税"成为继关税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之后一种新型贸易保护方式备受注目。"碳关税"这一"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将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何种影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加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探讨了气候变化与美国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化与美国军事安全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可能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目前,美国情报机构、军事策略家、国防专家、国家政策制定者、两党政客和美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有何反应?21世纪00年代初,共和党执政的布什政府否认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导致联邦政府很难制定政策来应对气候安全问题,直至21世纪00年代末,安全事务分析人士提出了气候变化问题。在21世纪10年代,民主党执政的奥巴马政府使美军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成为日益公开的论题。  相似文献   

15.
继去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制定了谈判"路线图"之后,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2008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这是首轮谈判.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气候智能型”农业及贸易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及贸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逐步凸显,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业走"气候智能"发展之路应围绕智能化应对洪水和干旱等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建设而展开。  相似文献   

17.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场疫情让所有人进入到了宅生活阶段,如何保持生活不停摆?智慧云科技在各种情景应用中大放异彩。有不少网友说,疫情期间发现自己美食大厨的潜质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不用点外卖,健康又省钱,原来下厨并没有想的那么难。这么硬核的发言背后离不开"云厨艺课程"的实力撑腰。厨师变身"主播"利用"云课堂"教大家制作花样美食.  相似文献   

18.
王芳 《经济》2015,(Z1):168-170
随着我国宣布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国内低碳发展任务将更加紧迫。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如何与各国一道继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实现这一行动目标?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低碳转型?为此,在《经济》杂志社举办的"绿色中国"首届低碳竞争力高峰论坛前夕,记者特别采访了征战气候沙场20多年的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相似文献   

19.
正海洋保护组织"海洋亚洲"(Ocean Asia)日前在香港水域发现大量漂浮上岸的口罩垃圾,该组织成员在100米海滩范围内拾获近70个口罩。从口罩、塑胶手套到因为"宅家"而增多的外卖盒,塑料制品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保护着人们的健康,维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运转,然而,随着疫情逐渐成为全球居民生活新常态,我们不仅要思考,疫情期间塑料垃圾的增多,会给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遏制塑料垃圾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打造利益、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发展举措。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举措,提出中国特有的响应机制,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外交形象和有效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