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研究与发展进程中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为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诠释"名刊工程"的深刻意义,积极启动办刊高校、期刊社本体、编辑人员自身的"名刊工程",按"名刊"的标准办刊,努力促进我国社科学报整体水平的提高,是每所办刊高校、每家期刊社、每位编辑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名刊工程”的打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高校“名刊工程”的启动,既是目前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增强高等院校学报在国际期刊市场竞争力的远见卓识之举,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所在。高校名刊应该是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有引领时代思潮能力的、有培养名学及造就名编辑机制的、有催化学术创新成果胆识的、被学术界公认的名期刊。鉴于其特殊的性质。在打造高校“名刊工程”中,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学报的评估、监督机制,强化竞争意识;必须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走专题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全面提高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提高期刊质量,创办名刊,从编辑的角度看,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和意识,社科学报或其他期刊的编辑必须具备的素养有政治素养、专业素养、编辑技能、工作责任心和态度等;编辑意识包括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  相似文献   

4.
高校社科学报名刊的关键因素是学术性、导向性、创新性和公认性,而学报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报能否创名刊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编辑具备学术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规范意识。因此,学报编辑应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术研究,努力增强理论修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发扬奉献精神;扩大对外交流,提高稿件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原有的学报办刊现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报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编辑创新。高校学报编辑创新实质上涵盖了编辑主体创新和编辑客体创新,具体包括编辑理念超前化、编辑过程系统化、编辑业务规范化、编辑主体学化、编辑手段现代化;而办专业性学报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编辑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探索名刊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索名刊之路,就是要把握时代的契机,以名刊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为此,首先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它要求刊物要以学术为依托,以名栏为基础,以编辑为主体.其次要坚持学报建设与学校学科建设的互动,提倡编辑加大指导研究实际问题的力度和增强创新观念.再次要在内部管理体制、审稿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改革分配体制和现行学报校对机制,实行匿名审稿制度.  相似文献   

7.
编辑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化背景下,在长期编辑出版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编辑价值观、编辑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编辑出版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编辑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财富。编辑化创新包括编辑出版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监测、化环境等的创新,由此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使编辑主体思想活跃,创新主意不断涌现。加强编辑化创新,目的就在于提高编辑主体素质、企业素质,促进编辑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编辑创新是指在编辑过程中创新高品位的读物。具体指选题要有新意,稿件要有新内容,装帧要有新形式。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新的创新策略。现代编辑应当以是否“创新”作为择稿的主要依据,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学者化,为现代编辑的创新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9.
创新:编辑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源于创新,发展于创新,创新是编辑活动的实质,编辑主体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组织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基本来源,实现创新和利用知识力量是国家、社会和编辑出版行业及其他所有行业成功进入21世纪的关键。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出版繁荣,必须进行编辑观念创新、编辑技术创新、编辑知识创新、编辑组织创新、编辑制度创新、编辑管理创新、编辑市场创新、编辑文化创新、编辑性有创新等项编辑创新。  相似文献   

10.
论高职高专学报编辑素质及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院校学报质量的优劣与编辑的能力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高职高专学报编辑工作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论文重点论述了学报编辑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编辑专业素质、较宽的文化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等四种素质,强调了学报编辑必须具有的四种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并提出了提升编辑队伍建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夏江宁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6):120-121,125
文章从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入手。对诗中所涉及的“檞”字与“槲”字之争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结合植物学、音韵与训诂学的方法对其是非正误进行较全面的考证判别,以求还其诗歌以本来之面目,同时亦对今世“檞”、“槲”二字混淆误用现象进行了适当纠正。  相似文献   

14.
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士人群体。他们的文法理论构成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唐宋派和桐城派相比,易堂九子的文法理论具有形而上色彩,这与明末清初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他们主张由规矩到神明,既是易代之际立言的法则,又针对有明一代的模拟文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斯密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其本质特征是理性"经济人";另一个是管制市场的政府,其角色定位有如"守夜人".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也将社会上活动的人描述为"两者":一是社会经济的活动者,他们都是忙碌奔波的"利者";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即政府,其理想角色是充当一个顺应社会经济自发发展的"善者".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既有同工异曲之妙,又有交相辉映之趣.比较二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这个民族世世代代劳动、智慧的结晶,“和”、“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各项工作都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的科学观的统一,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是尊重和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的规律。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分析思维模式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毕生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目睹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之中,他满怀修齐治平的理想,鼓吹仁义,推行礼教,一面深入实际作社会调查,一面培养推行理想的政治人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他二重性的理论素养、政治主张和生活作风。他的学说与事业闻名世界,本人被誉圣人。然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喊打倒孔家店,到文革至于极点,对孔子的评价其实各执一端。按历史唯物论试图实事求是地辩证孔子的思想核心,还其本来面目,以此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降低库存、节约成本方面,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对库存管理,取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很难解决库存本质问题---战略性库存控制。随着这些方法的运用,深入分析库存,便会发现库存实质上是企业综合管理问题。一些数学模型和算法虽然能辅助库存管理,但只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库存而进行库存策略的运用。真正的"零库存"是企业间、企业与外部环境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无缝对接的结果。在"合作、共赢"取代"竞争"的今天,基于"工作流"的库存管理,更能解决传统的库存方法无法解决的库存问题,更能帮助企业实现"零库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排斥"与农村"新贫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农村"新贫困"现象严重.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新贫困特点,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着重分析了农村返贫致贫的制度性原因,在于农民经济、政治、社会权利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