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富天地》2004,(5):6-7
武汉市龚徐湾村的一幢房屋在建造过程中突然倒塌,导致3名民工不幸死亡。事发后,房屋的主人说他想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少的钱盖出一幢质量最差的房子.而且不是为了住人,是为了发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记者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商业文化》2006,(11):80-80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置房者越来越多,置房后又喜置家,而家庭布置是靠家具烘托气氛的。家庭财富的体现除去房子、汽车就是家具,红木家具因为高贵、价格不菲而且能够充分显示主人的身份,故而让更多的人在期望以个人性格引起别人注意和尊重,而不希望大家的审美和情趣雷同。  相似文献   

3.
让每个人都有房子住,这是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的朋友刘成现在是广州一家小型公司的老板,员工大约20人左右,算不上有什么大成就。但相比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依然是值得羡慕的——毕业四年,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在为房子的首付拼命,开公司、当老板依然是一个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买得起房,生不起气”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买房后刻骨铭心的体会,商品房有的面积严重缩水,有的存在质量问题,有的广告宣传与实际情况相差悬殊,甚至有的是一套房子卖了几个主人,《商品房买卖合同新说法》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姚恩育 《浙商》2012,(8):59-61
“董顺生这个人,以前信用一直好得很。”泰顺当地的一个电动车司机如此说,“立人以前的‘投资’,大家都是要抢的。拿房子去抵押贷款再放给董顺生的人都有很多,因为信得过他嘛。”  相似文献   

7.
回声     
《市场周刊》2008,(2):114-114
我和我的外国朋友说,上海的普通家庭几乎把所有的储蓄都用在了两件事上,一是孩子的教育.二是房子。平时的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多读书上补习,如果可能再换套大点的房子。而现在可恶的房价疯涨让房子这个词离开我们普通百姓更远,特别是年轻人,怎么靠着两千多的工资买房呢?甚至连租房都不轻松。政府早就该行动起来,建造平价的房屋,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供得起房子。  相似文献   

8.
人要有房子住,车要有地方停。从理论上讲,车(这里主要谈机动车)从它开下生产线的时刻起,几个轮子之间的连线就为它圈定了平面极限。无论是走是停,它都要以占有这个平面极限为前提。汽车作为人类用来进行位移的工具,首先是以失去一定空间位置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9.
梁希峰 《商务周刊》2009,(18):12-12
一份由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逼近4000元关口,达到3919元/平米。初级住房小康标准是人均30平米,三口之家90平米的建筑面积需要将近36万元。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加上装修的费用,意味着买一套房子夫妻两人和孩子要不吃不喝12年。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接近12,数倍于国际惯例,显然存在很大的泡沫。  相似文献   

10.
生气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每次生气和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然后坐在地头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执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1.
首先,向主办单位表示祝贺,向"七星"表示祝贺,这样的评选有引导和启发意义。08年马上要过去了,在我们回顾三十年中国房地产所走过的路时再结合想这个评选是很有意义的。我看这七个入选项目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有地方的特点,比较重视内外环境的设计和建筑形象的设计。我设想,不管我买了房还是别人买了房,感觉买了这样的房子赏心悦目。设计得好,住的也好,这不但是城市名片,还是主人的形象,所以你要充分理解主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项泽楠  苏旭 《浙商》2006,(9):88-89
杭州北山路54号,绿荫掩隐下的春润庐。 春润庐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过去蔡元培、章太炎、马寅初、徐志摩、丁西林、沈定一等一批名人曾于此长短居住。后来主人因都在外地工作,往来不便,就将房子转让给项松茂。项曾是春润庐主人却鲜为人知了。 项松茂是旧上海五洲皂药厂的总经理,有一段打败同行英商大腕的故事。不久前,记者在上海见到了他的第四个儿子项泽楠。他详细地给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整个程。  相似文献   

13.
赵丽梅 《市场周刊》2009,(10):60-64
房子,是人们生活的栖息地,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安土重迁,有房才有家……”等等这些都道出了中国人对房子的重视、对根的留连,为了这个,他们甚或会穷其一生,因此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就成了许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事。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天晚上,在一条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轮胎爆了。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他远远地看见一座亮着灯光的房子,决定去那里借一个千斤顶。在路上,年轻人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主人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  相似文献   

15.
许你一个家     
干年前,身处北宋的苏轼辗转发愁,自己一生皆未曾在首都开封买房,可是儿要结婚啊,乡下的几套房子也毫无用处。史书记载,苏轼向友人借了新房为其子娶媳。难道古人结婚也需要买房?当千古词人都在为房发愁的时候,难道房子真的就意味着家?  相似文献   

16.
《市场周刊》2010,(10):125-125
奥运会开了,房东要把房子收回去了。过了几年,世博会开了,房东又跟我讲,要把房子收回去。我相信,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房东的事不过是巧合。但我依然感到难以忍受——不是因为害怕漂泊,而是完全被生活恐吓住了。  相似文献   

17.
刘镭 《国际广告》2009,(6):50-51
为你“扩建”房子 印度尼西亚人有很强的传统家庭观念,他们喜欢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所以其个人银行贷款份额中,用于购买商品房所占的比例仅有二成,而用于翻新、重建、扩大原有房屋规模的比例则超过了60%。根据这一消费习惯,一向尊崇“银行本地化”的汇丰银行(HSBC),以“会生长的房子”做推广直邮,迎合印尼当地受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黄婉华 《大经贸》2009,(10):18-19
朋友家二楼的房子,原来开的是小窗户,要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好不容易在郊区有了一套大别墅,一定恨不得把二楼都改成朝阳的落地大窗户,但是,在法国,这是不可以的,首先要得到法律的许可,然后是邻居家的同意。  相似文献   

19.
王文正 《浙商》2007,(15):64-68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房子,华成控股集团董事长沈凤飞就是给房子造梦的人;有了梦想的生命.才叫人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回声     
《市场周刊》2008,(11):112-112
中国人可以吃得简单一些,穿得素一些,但腰包鼓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置建或购买房子。我家也是一样,在衣食住行中,多少年来始终把“住”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乐此不疲地更新着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