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客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设计问题,是实现一体化运输的重要环节。以南京南站交通客运枢纽为例,对客站交通综合体的换乘设计和建设管理等进行探讨和思考。对如何建设好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铁路客站综合体,使之在规划设计、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和谐发展,以及如何统筹协调好铁路与地方之间关系等方面对同类型的交通枢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颜晓 《铁道经济研究》2022,(S1):121-124+173
铁路客站设计已经进入到第四代,站城融合综合开发模式下的铁路客站是未来综合交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功能布局具有交通隐形化、空间一体化、衔接无缝化、服务智能化等新特点。以南昌东站、深圳机场东枢纽站为例,结合其规划和建筑设计,以城市交通需求为引导,探讨单向型交通换乘中心的布局,并对其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铁路网络的四通八达,铁路以其大客流运载量以及高效便捷等特点显示出独有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而在旅客对舒适度需求不断提高、社会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铁路客站成为现代城市里所特有的以交通行为主导来构筑的重要大型公共空间被广泛关注。随着大型及特大型客站枢纽的增加、多功能业态环境的综合和衔接换乘空间复杂度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旅客对车站空间认知和感受的可识别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大城市铁路客运站逐步向综合型和立体、集约化方向发展,如何因地制宜建设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设计高效快捷、换乘便捷的大型客运综合枢纽,是近年来铁路发展的热点问题。分析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的适应性和铁路客站换乘客流特征及其组织原则,结合上海虹桥站和深圳北站对铁路客站与其他交通方式间的换乘系统优化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统筹原则。  相似文献   

5.
面对铁路客站建设在设计中存在缺乏超前规划、一体化研究的问题,通过雄安城际站前期设计工作的尝试,提出铁路客站设计一体化的概念,形成区域交通组织一体化、枢纽片区城市设计一体化、枢纽核心区建筑概念设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设计一体化的设计策略,将铁路客站有效融入城市机体,做到铁路客站与城市规划、交通组织、建筑风貌、产业开发的有机融合,形成互惠融通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6.
作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武汉天河机场交通中心,是继北京T3停车楼、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之后,国内又一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涵盖了航空、城际铁路、地铁、出租车、长途车、公交、社会车辆等七种交通形式的无缝换乘衔接。介绍武汉天河机场交通中心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陆侧区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理念,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便捷的流线设计、智慧旅客导引系统、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保证了该交通中心的高效无缝换乘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铁客站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客站,既是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带动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客站的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历经6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速铁路客站在建设理念、关键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介绍中国铁路客站的规划与进展,剖析中国高铁客站建设存在的挑战,简述中国高铁客站的建设目标和实施路径,总结中国高铁客站取得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新建京张高铁清河站是一座依托于交通建设用地进行土地高度复合的现代交通枢纽,其不仅是交通便捷、功能集成的综合交通枢纽,还承担着衔接织补被割裂的城市环境、引领周边区域改造提升等重要角色。从分析如何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融合城市宏观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发挥综合枢纽客站的推动引领优势而引出一体化设计理念及要素。然后从站城一体化、站区一体化、建筑设计一体化三个层面对清河站一体化设计理念进行阐述,着重说明了双站始发、并场设计、既有交通高效衔接、狭窄用地下的空间功能整合、建筑结构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及设计方法,旨在为新时代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提供方法与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9.
绿色铁路客站建筑方案设计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铁路客站的建筑设计应以被动式设计策略为基础。分析绿色铁路客站建筑设计策略的主动、被动两种方式,结合案例和铁路客站建筑设计的特殊性,探讨被动式设计策略在绿色铁路客站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以期推动被动式设计策略的运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常而言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设计是指旅客的进出站交通(车行)、枢纽内换乘交通(人行),这类交通设计是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重要方面,可将它定义为显性交通。而在站城融合设计中,除显性交通之外,还有一类隐性交通,是指枢纽的附属交通,如客服类交通、商业休闲交通、各功能板块衔接交通等。隐性交通也是枢纽交通的组成部分,是枢纽运行的毛细血管,优质的隐性交通设计使站城融合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运行更高效、便捷、宜人。通过提出“隐性交通”的概念来分析其重要性,同时结合国内外案例的分析,总结出站城融合设计中隐性交通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理解及贯彻执行新时期铁路客站建设以人为本、综合体现“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设计理念,是搞好新时期铁路客站设计和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客站方案征集工作中应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以贵阳北站方案征集及优化过程为例,探讨新时期客站建筑方案设计“五性”理念的内涵,指出设计方案要在满足客站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将交通建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及城市时代特征三者有机结合,从而使得铁路客站方案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铁路客运站与市内交通的换乘衔接是交通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标,用综合评价方法给出计算实例,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准确反映铁路与市内交通换乘的规律及特征,为进一步协调、密切两者的换乘关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铁路客站商业开发对于完善铁路站房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国内大型铁路客站商业开发为例,结合国外铁路枢纽物业建设情况,对目前国内铁路站房商业设计和实际工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新思路进行探讨,提出对铁路客站商业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郑济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规划中重要的区域连接线。聊城西站作为郑济高铁的枢纽客站,具有重要地位。以国铁集团制定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为主导,介绍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如何在总体布局、流线组织、空间设计及运行组织等方面落实“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新时代铁路客站建设总要求。  相似文献   

15.
铁路到达客流衔接换乘城市公交显著影响枢纽内的交通疏散效率和乘客体验,以往研究将换乘走行时间作为常量或简单函数处理,无法完全真实反映铁路与公交系统的动态关系,换乘衔接仍有优化空间。通过构建phase-type型流体换乘排队网络模型,推导不同换乘客流状态下的换乘走行时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的综合客运枢纽内铁路到达旅客换乘公交的衔接优化模型,实现了在铁路换乘公交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对动态走行时间的精细化考虑。最后,对成都东站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协调公交车辆到站时间,减小了乘客换乘等待时间,相较于现有运行方案,成本减少了31%,换乘等待时间约减少了62%,证明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孙宝 《铁道运输与经济》2024,(5):183-191+218
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以一体化的轨道交通体系支撑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融合发展。针对无锡市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四网融合”理念下无锡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从功能及需求出发,重点面向市域范围通勤走廊,采用“契合城镇发展轴、串联市域中心体系、覆盖市域主要客流走廊”的方法进行线网布局,进一步提升无锡市对外衔接的综合枢纽在区域轨道线网中的定位,强化在区域交通中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做好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力争与城市轨道实现多点换乘;形成与城际铁路共线融合、贯通运营、支撑无锡市域范围人流物流高效流动的市域(郊)铁路网,为促进“四网融合”发展,构建城市、交通协调格局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铁路客站是发达完善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铁路客站事关铁路现代化建设全局。回顾新时期铁路客站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新时期铁路客站建设面临的形势,剖析当前客站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结合设计实践研究铁路客站公共安全的主要内容和公共安全设计的思路,分析运营安全、灾害安全、行为安全和防卫安全等铁路客站公共安全的构成内容,提出通过完善的安全设计理论和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预防、处理铁路客站公共安全灾害、隐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铁路大规模建设的全面展开,大量新型客站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铁路客站建筑能耗状况备受关注。通过调查83座铁路大型客站能源消耗情况,取得了大量客观数据,根据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归纳出铁路大型客站在能源消耗总量、结构、单位面积能耗、旅客人均能耗、能源消耗价值量等方面特征,探讨铁路客站建筑节能的工作重点和改进方向,以求为科学设计、建设、管理铁路客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客运站综合交通体系,制订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对于我国铁路未来客运站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一目的出发,研究客运站综合交通体系的技术评价,分别从客运站选址、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换乘衔接、周边道路的适应性以及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运能匹配等几个方面分析客运站综合交通体系,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