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了国家利益而站在全人类立场上提出的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构想。该主张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其中内蕴的儒家思想传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维是其思想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发展蓝图,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以往零和博弈式全球治理理念的变革,这一理念对于解决当下全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对于后疫情时代开展全球治理,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我国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文章梳理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的重要作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提出了世界经济地理理论创新发展的初步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是个一体化的结构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从全球整体、国家之间关系、国家自身发展、非国家关系以及不同尺度主体的相互作用角度来认知;世界经济地理是个历时性的演化过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单元,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离不开中国。初步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以全球一体化理论、地域分异与地域联系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理论,从历史视角、地区视角、国家视角和非国家视角出发,来研究不同尺度层级结构的世界经济地理问题。最后,文章以新的理论体系架构为支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同体”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产关系,共同体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其指导的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彻底实现人类的自由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共同体思想提出应对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国际治理、全球健康等世界重大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文章介绍了其发展和内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概念的不断深化到探索实现路径的规划,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共同抗击埃博拉、南南合作的全球健康,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表现等一系列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国家形式与资本形态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构建国际经济秩序周期性演进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周期性演进反映了资本逻辑从内在于民族国家到实现全球化的动态过程,由不同形态的资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形式下通过对国家结构和职能的塑造来表达其总体性权力,并决定了这一阶段国际经济秩序的物质内容。本文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英国周期和美国周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美国周期相对于英国周期资本逻辑更为深化,美国周期本质上是英国周期金融扩张阶段的延续。在资本逻辑下构建的国际经济秩序再生产出了自身的反对力量使危机无法避免,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解决当前的全球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指出全球化再造过程中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界研究方法的巨大变革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通过对美墨加协定、下一代欧盟复苏计划、东亚一体化RCEP协定的研究,论证了区域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RTA本身与WTO是否一致,梳理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的争论,得出北美和欧盟的区域主义是全球化的“绊脚石”,更多是替代作用且具有防御性,而东亚的区域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垫脚石”,发挥互补作用且具有开拓性,RCEP在内容上是WTO的升级版,在范围上是WTO的降级版,中国未来在WTO改革、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将担负更大的使命,通过新区域主义的形式推进全球化治理与改革,从“外围”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6.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是恩格斯对“广义的”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划分的立论基础。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体意义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一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二是体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拓新上,特别是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研究上。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共同体”内异质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存格局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多方面推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特别是对以异质经济关系为基本格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物联网关系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大众的智慧生活等全球战略,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动能。2023第八届世界物联网大会围绕“新物联、新经济、新时代”主题,在相关领域举办一系列论坛,旨在推动世界各国数字经济向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倡导共同构建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全球市场,引导世界经济社会创新,减小数字鸿沟,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纵观当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近年来遭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指导经济全球化的旧有理论也越来越表现出乏力和失效,实践及理论的双重需求催生了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及"世界市场"理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核心,已逐渐形成了体系完善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其中以"一带一路"建设最具代表性.未来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应该具备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等基本内涵,推动世界经济向着高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使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世界性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追溯“共同体”的缘起,东西方文化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从哈氏交往理性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探析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有启发。应促进彼此承认,开展平等友好协商;广泛凝聚共识,构建合理国际秩序;多方共同发力,消解西方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习近平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原则,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共同发展新局面的思想,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一、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普遍交往,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必将朝着紧密联系的方向发展.世界的发展也将由狭隘的区域史走向真正的世界史,这就是马克思著名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思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生产力的发展将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人民之间得以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并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1,(1)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展中国家都渴望和平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位,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主要参与者、践行者,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围绕未来中国如何更进一步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探寻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危,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态治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它能够成功破解生态格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重塑生态秩序,推动生态治理的创新发展。在精确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生态治理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寻找应对措施:聚焦生态危机,探寻治理路径;构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推进整体发展;重塑生态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担当;深化绿色发展,共建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使半个多世纪以来快速推进的经济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相应引发了人们对于既往全球经济系统所依托的社会生态及其建构的历史逻辑关系的再思考。全球经济系统并非一个封闭、孤立的存在,而是依托于更为广泛、更具基础性并处于动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社会生态,包括良好的国与国之间关系、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共识,以及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等等。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以来经历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三次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系统与其社会生态之间的一次次“建构—危机—崩溃—重构”过程。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梳理人类社会各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在分析既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社会生态构建历史逻辑基础上,阐明全球化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特点和成因,并立足于新发展理念,指出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合作目标,以多边主义为行动原则,构建未来经济全球化应当遵循的价值导向、国际合作目标与基本行动原则。  相似文献   

14.
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世界性,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说仍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经济全球化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由资本主义首先推动的全球化本质上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当然,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是不断变化的 );经济全球化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中国应对其二重性质保持全面的认识,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利益,理性融入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与“一带一路”理论之间存在科学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作为当前指导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行动指南,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平台,是构建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便没有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指引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必将成为全球基础科学联合研究、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范本和典型,中国也将为世界科技发展与革新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在新形势下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判断经济形势基础上提出的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面对新阶段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试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动力的人类经济生活的高度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的充分发展必将形成一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不属于世界资本主义而属于世界社会主义;全球性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人类社会的世界社会主义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赖逐步加深,形成命运共同体,全球性问题也变得日益复杂而严峻,全球治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新兴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改变了长期以来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全球治理结构逐步由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治理转向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治理。未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有可能继续呈  相似文献   

19.
开拓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学理依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发展这一根本的、核心的问题,开创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形成史”为对象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样态,对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理论以及“系统化”结构问题作出系列的创新性探索;以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对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问题作出创新性探索;在集中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作出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以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