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时机与资本结构:一个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本文运用行为金融学和资本结构理论的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行为公司财务“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从金融市场非理性的视角研究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证明由于非理性投资者和理性公司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特定市场时机对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具有显著持久的影响。随着股票市场估价水平高低变化,上市公司存在最佳的市场时机或者融资机会窗口。公司往往选择在股票市场高估其价值的时候发行股票,低估时候回购股票。公司股票普遍被股票市场高估使得股票市场形成公司股票发行热,而普遍低估又造成公司股票回购热。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更名现象愈演愈烈,随着上市公司的陆续更名,股票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更名效应.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分别从过度反应理论,投资者关注理论和投资者情绪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上市公司更名效应产生的原因,从而可知上市公司更名不仅不会给公司本身带来收益上的提升,而且还会扰乱股票市场和投资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陈平 《当代经济》2008,(9):128-129
传统主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决策行为却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主要有:处置效应、羊群行为、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成因进行相关分析.并尝试提出纠正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相应措施.从而尽量减少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徐龙炳  陈历轶  邵天 《财经研究》2018,(8):74-87,153
在我国P2P热潮中,上市公司多伦股份曾更名为"匹凸匹",这种跟随市场热潮的公司更名现象在国内外时有发生.上市公司为何热衷于更名?文章运用最新的行为信号理论,阐释了该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与传统信号不同,行为信号并不传递基本面信息,而是基于信号传递对象的心理偏差,影响非理性信号接收者的决策.研究发现,将公司名称更改为热点名词激发了投资者"凸显效应"这种心理偏差,公司管理者利用更名来传递行为信号,非理性投资者会根据该行为信号做出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之所以发出这种行为信号,并非源于内部人减持动机,也不是因为公司急于摆脱业绩困境,而是以更名来凸显转型发展的信号;但从业绩来看,更名的公司基本面和长期股价表现均未好转.上述证据说明,跟随潮流的更名并不是与基本面相关的传统信号,行为信号能影响投资者决策,但对公司业绩的长期影响有限.文章将行为信号理论拓展至"凸显效应"这种新型的信号机制,从公司更名角度为行为信号理论提供了实证证据.文章结果为认识和监管公司更名等基于行为信号的市场非理性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存在模型不确定性且有限市场参与内生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本文给出的模型分析了两种投资者在不同情况下对股票市场的参与情况,借此解释有限市场参与、超额进入和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模型在流动性溢价、投资者结构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实证含义。模型表明,理性投资者有更大的投资区域,但是非理性投资者在其投资区域内更为激进。进而,在不同情形下,模型给出了资产均衡价格与投资者结构之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夏溪 《当代经济》2018,(9):10-11
“震荡市”在股票市场中非常常见,而我国股票市场中的“震荡市”却更加频繁剧烈,受到非理性行为的影响更大.政策制度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出现剧烈震荡的主要原因.波动剧烈的股票市场导致市场效率低,系统风险的发生率加大,阻碍了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制定适合政策制度、提升投资者投资意识都会减少股市的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7.
行为金融理论对传统主流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完全理性与厌恶风险假设提出了挑战,认为投资者是相对理性,并且是损失厌恶的.由于从处置效应角度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是否具有损失厌恶偏好特征具有数据收集的困难,且投资者在牛熊市状态下风险偏好也存在差异,故本文选用EGARCH模型,研究牛熊市中国股票市场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反应,从更宏观层面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偏好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检验了投资者关注、盈余持续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投资者关注越高的公司拥有更强的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并且,投资者关注越高的公司越能够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这表明,投资者注意力程度的提升能够加强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并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对负面环境事件的有效反应是激励行业企业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所有在A股和H股市场交叉上市公司的负面环境信息披露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并从投资者关注的视角分析负面环境事件市场反应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负面环境信息披露事件对股票市场造成的冲击弱于其他国家的市场,相比来说,A股市场比H股市场反应速度更快,但程度更小;两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度越高,市场反应程度越大;信息披露方、行业、公司类型、财务状况等因素也对市场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从投资者关注角度证明了加强重大环境事件信息临时披露的必要性,并从市场差异角度启示了内地市场逐步落实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重要性。未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要明确环境信息披露标准体系,逐步提升企业自身环境管理能力;二要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专业NGO的力量;三要通过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模型研发,培育绿色投资者。  相似文献   

10.
资本市场对负面环境事件的有效反应是激励行业企业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所有在A股和H股市场交叉上市公司的负面环境信息披露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并从投资者关注的视角分析负面环境事件市场反应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负面环境信息披露事件对股票市场造成的冲击弱于其他国家的市场,相比来说,A股市场比H股市场反应速度更快,但程度更小;两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度越高,市场反应程度越大;信息披露方、行业、公司类型、财务状况等因素也对市场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从投资者关注角度证明了加强重大环境事件信息临时披露的必要性,并从市场差异角度启示了内地市场逐步落实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重要性。未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要明确环境信息披露标准体系,逐步提升企业自身环境管理能力;二要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专业NGO的力量;三要通过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模型研发,培育绿色投资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关注了投资者保护效应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和危机当中表现出来的非对称性特征,从信任的视角出发,基于投资者的决策模式,把投资者保护水平的相对稳定和投资者对于保护水平反应的变动性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更好地解释了投资者保护效应非对称性产生的原因,丰富了对于投资者保护重要性以及投资者保护如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认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检验了次贷危机前后,中国股票市场在公司层面上的投资者保护质量对于股票累积收益率影响的差异,发现投资者保护效应在危机前后存在非对称性,不同的治理变量在保护效应的非对称性上也存在差异,这也暗示了上市公司改进投资者保护水平和提升投资者对于我国股票市场信任和信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EMH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信息是完全的,股价完全反映其投资价值;而实际上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是非理性的,且信息是非对称的;而非对称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上市公司价值降低并使股价高估,使投资者忽视价值投资而进行投机,使股票市场演变为投机市场。可取的对策是加强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者行为与股票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和投资者行为理论为基础,从股票流动性的视角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与投资者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社会贡献值与股票市场的买卖价差和换手率显著负相关,与股票的交易量、交易额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对投资者的行为是有影响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度越高,该公司的股票流动性越好,越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同时也间接地证明了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履行社会责任是互相促进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14.
研发项目的高风险和收益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投资者对公司前景产生非理性预期,管理者有动机增加公司研发投资以迎合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利用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投资者情绪与公司研发投资迎合的关系,并探讨公司研发投资迎合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研发投资迎合行为导致公司高质量创新专利减少而低质量创新专利增加,不利于公司创新效率提高和长期价值增长。进一步地,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公司财务信息,进而配合其研发投资迎合行为。分析投资者情绪扭曲公司研发行为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内在作用机理,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资行为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衡量股票错误估值程度,基于公司层面测度投资者情绪,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投资投资者情绪如何通过证券市场传导到上市公司从而影响其实际投资行为。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主要通过直接的迎合渠道而非间接的股权融资渠道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且公司投资在迎合渠道上表现出对投资者情绪的“反迎合机制”,此外不同特征的公司其投资对投资者情绪的敏感度存在横截面差异。  相似文献   

16.
EMH理论及其检验同行为金融文献对市场有效这一命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提供给人们认知市场与股价行为不同的思维逻辑.有效市场理论因其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随机的存在,不会主导股票价格及理性投资者会通过套利抵消非理性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的假设的非现实性和不可真正检验性,受到行为金融理论的批判.与此同时,审视行为金融对EMH理论的批判以及EMH理论的变通与完善,并站在融合两者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可给出未来针对有效市场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挖掘市场“异象”和采用“适应性市场假说”将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楠 《时代经贸》2020,(3):48-49
在我国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关系构建与维护对上市公司股东利益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负面事件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价值效应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对负面事件市场效应考察能够总结发现企业的前期投资者关系管理质量越高,则表明企业在负面事件影响下的市场效应越高,说明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有效保护股东的利益,避免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失。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保险效应仅存在于规模比较大的公司之中,对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并不发生关系,大多数的公司违规事件会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高管违规事件却并不存在此类关系,在违规事件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保险效应会更加明显,通过对负面事件进行关系管理,也能够提高公司应对危机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吴卫星  齐天翔 《经济研究》2007,42(2):97-110
本文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中国居民的股票市场参与和投资组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的实证发现:首先,不流动性资产特别是房地产的投资显著影响了投资者的股票市场参与和投资组合,而且影响以“替代”效应或者说“挤出”效应为主。其次,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组合时极少利用股票市场对其未来现金流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对冲,也就是说,中国居民投资的“生命周期效应”不明显;第三,中国居民投资的“财富效应”非常显著。财富的增加既增加了居民参与股票市场的概率,也增加了居民参与股票市场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将投资者情绪与传统理性视角下公司治理机制相结合,检验管理层薪酬激励和债务融资两种治理机制与投资者情绪交互作用对投资非效率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考虑投资者非理性影响,管理层薪酬激励、债务融资均与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其与投资者情绪的交乘项均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治理机制对投资不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却依赖于投资者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20.
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西蒙的管理学中关于有限理性的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最新流行的行为金融的基础理论——前景理论,建立了一套新的投资行为评价标准。根据这套评价标准,对证券市场非理性行为的客观现实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具有普遍性、系统性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