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镇  贺俊 《改革》2023,(3):15-3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理论逻辑和关键议题亟须深度解构。科技自立自强的逻辑包括:主动构建新一轮技术革命技术窗口的历史逻辑,强化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和创新链安全性、畅通性的现实逻辑,助推我国产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价值逻辑,以及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逻辑。深度理解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技术创新观、竞争安全观、韧性观、核心能力观等,其核心表征是技术的自给率与技术引领性,其核心内涵包括技术自给与技术安全性、竞争韧性、创新能力属性、价值创造范围与影响力等,其标志特征包括创新驱动、技术要素引领、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与把控力高等。系统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形成基于国家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基于完备本土产业链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等,并实现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相互耦合。迈向科技自立自强涉及四大关键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功能定位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运用问题、创新主体与创新模式选择下的企业创新模式问题、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支撑融通问题、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投入格局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创新驱动的引领式创新...  相似文献   

2.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理论逻辑看,科技创新源于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是现实生产力飞跃的内核,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现实照映看,科技创新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坚实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从历史镜鉴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在科学技术现代化,根本途径是科技创新;从实践导向看,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与全球治理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战略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支撑。在共同富裕视野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新的逻辑转向,包括科技创新目标从市场逻辑下的经济价值主导转向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混合型使命驱动,科技创新的价值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社会意义;科技创新场域逐步从经济场域转向公共社会场域,立足创新驱动的商业型创业与社会创业的双向嵌入实现混合型创新;科技创新关键主体构成逐步从熊彼特主义下的市场企业家、创业者与科学家驱动的创新转向群体大众,个体精英主义转向群体大众主义;科技创新的竞争逻辑逐步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与价值共创共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供给逻辑从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强选择性逻辑转向优化大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与创新基础设施的普惠性与功能性逻辑。更为关键的是,共同富裕视野下中国科技创新范式要真正意义上走向后熊彼特主义下的公共创新、人民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向“政府—社会—企业”三重创新主体驱动的创新范式转型,构建并完善区域创新协同合作、产业跨界融合与深度赋能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就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兴蒙与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有效衔接问题,笔者提出在重视基础研究、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创新管理模式、落地创新政策、对标对表战略定位等方面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提升上海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科技现代化是上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本研究首先回顾了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相关理论,梳理了建国以来科技创新支撑上海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实践基础,进一步从科技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及实现高效能创新治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上海科技创新发展对上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科技创新的多阶段、全链条、全过程、系统性等特征,提出了以科技创新支撑上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支撑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随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程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新时期,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做强高精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要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巩固根基,提升产业体系质量、夯实载体,营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打通通道,完善创新体系、夯实组织机制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引领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7.
原始创新具有原创性、探索性和突破性的特点,是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我国的特高压技术和产业,依托于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不断获取全球性市场竞争优势,逐渐成长为“中国创造”的典型。基于特高压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供应商——特变电工的创新突破案例,分析该企业在特高压这个国家创新战略背景下如何实施原始创新战略,实现由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于推动我国复杂装备产业原始创新,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其中创新是关键。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升级,集群进行企业科技创新合作是关键。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合作博弈已经具备了条件。从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合作博弈的参与方、动力分析,合作博弈均衡可以实现。要维护该合作博弈均衡,必须有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政府也应将产业政策转变为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不协调、不互动的问题,提出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科学结合机制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力等措施来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推动的科学知识进步和新技术开发,会在资源层面重塑行业格局,在投入产出层面提升供给能力,在需求层面改变和拓展市场需求,在组织模式层面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从而给传统制造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但大而不强,亟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但在创新源端面临全球科技竞争,在支撑端面临人力资本短缺,在生产端面临微利困境,在需求端面临同质竞争。为此,要探索突破路径,在开放中夯实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根基、创新人才链和产业生态、推进供应链协同发展,以加快实现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从福建省科技创新体系视角切入,通过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福建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做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健全创新激励与保障机制等三方面提出完善福建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与路径,以期为提升福建省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强国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福建经验”和“福建智慧”。  相似文献   

12.
创新资源配置是促使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交互学习和发挥效能的关键,有利于提升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发挥竞争市场机制和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来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和布局、健全产业创新分工体系、创新空间格局和完善较强支撑力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创新高地,重视实体经济,统筹区域协调,优化创新环境吸引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13.
<正>从“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到“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统筹推进”,从人才培养和引进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如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围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技界如何凝心聚力,坚定信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己之力?面临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科技部又如何布局2023年重点工作?就此,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接受媒体专访。  相似文献   

14.
以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驱动为视角,以美的股份1999 ~ 2017 年连续跨国并购实现适应性成长过程为研究样本,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探讨连续跨国并购情景下中国民营企业适应性成长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首先梳理企业成长路径、企业成长压力、适应性成长机制研究现状,然后以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美的股份成长原始数据库,其次遵循研究现状对原始数据一阶/ 二阶编码后进行结构化数据分析,得出了在中国民营企业连续跨国并购实现适应性成长过程中,成长路径呈现“核心产品创新能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核心产业跨领域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替换机制-转移机制-升级机制”依次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民营企业适应性成长理论研究,为中国民营企业克服成长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题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因此,科技强国的建设除了科研工作者创新科研的支撑,更离不开创新企业产业化过程的经济推动。  相似文献   

16.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基本依托,对于改变传统"模仿型"创新路径、推动前沿基础技术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等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设施与环境等方面,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建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化基础研究设施条件和环境,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为基础研究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基础研究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发展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和21个三级指标相关数据,提取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3个关键因子并获得因子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障碍度诊断,得出中国全球创新指数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市场成熟度、人力资本与研究以及基础设施是制约中国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指标,应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表现,以及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以民企为重要主体,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聚力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和热带雨林生态,加快提升全省科技创新的高活力、强韧性质效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强调:“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作为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浙江需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文章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运用VIKOR方法评价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模型。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自2016年以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影响各省市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的因素不同,R&D经费支出对上海市有影响,创新平台对江苏省影响最大,研发机构—企业协同创新影响浙江省创新体系效能,对安徽省而言则是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文章为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找到了着力点,并对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依靠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从制造业集聚的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向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由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转变机制。首先,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这有助于相关科技活动的发展;其次,中国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活动之间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创新系统;最后,由封闭走向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多要素共同决定中国的创新产出,决定中国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立。结合2002-2017 年我国29 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递归方法(recursiveregression)对地理创新生产函数(Geographical Innovation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GIP 函数)进一步扩展,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积极促进了企业R&D 等科技活动;科技活动与制造业之间相互影响,但正反馈效果不明显;开放条件下相关科技活动和国际技术溢出、区域技术溢出等因素与创新产出是正相关的,而R&D 人员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呈负相关,其效果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