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产业间互动关系为视角,以适应韧性理论为依托,从"适应"与"适应性"双重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使用2008-2017年地级市数据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呈倒"U"型特征.短期内,多样化集聚可以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以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长期内,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韧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短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内多样化集聚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专业化集聚抑制作用不明显.上述影响效应在地区与城市规模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发现为合理制定"两业融合"政策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提升制造业韧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刘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122-128
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城市数据库匹配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其集聚程度远高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多样化外部性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的出口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竞争外部性对本地区出口升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但区分城市规模后,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外部性和竞争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则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聚集于大城市阻碍了周边城市的出口升级.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分别从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外包、绩效和竞争力,以及主体地位的视角介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关系可归纳为:“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融合论”。学者们尝试用不同方法和视角思路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先对基于主导地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分别基于空间视角、生态共生视角以及投入产出视角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归纳和整理前人的研究,从经济发展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策驱动和集聚驱动五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为产业融合方面的后续研究作贡献. 相似文献
9.
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融合互动的途径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世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当今两大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以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企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引领生产方式转换,优先发展研发业和物流业,提供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多种观点,但二者相互依赖、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生产价值链、生态群落的角度,可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并总结出二者互动共生的模型:中心型互动共生模型、金字塔型互动共生模型、平行型互动共生模型以及嵌套型互动共生模型。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通过二者互动,使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选择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产能过剩领域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广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对其微观影响因素和宏观响应机制缺乏系统梳理。选择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5个代表性产能过剩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对应领域的上市公司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Logit模型从量、价两个维度进行了计量检验。发现:(1)产能过剩领域的金融资源配置更多受非市场化因素影响而与实际经营效益脱节,金融资源和利率补贴被优先提供给了那些经营绩效差,但在存量负债、存续年限或所有制上拥有优势的企业;(2)微观金融资源错配映射于宏观货币层面,会引发产能过剩领域中企业债务负担的"逆周期"变化和"逆调控"特征,既会通过"僵尸企业贷款"等方式恶化产能格局,也会因为"劣币驱逐良币"诱发"杠杆率悖论"。由此,解决微观金融资源错配是进行供给侧改革并实现结构性去杠杆的基础,这需要深化金融体系改革,重新定位政企和银企关系,重构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也需要整治僵尸企业贷款,重塑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推动金融资源配置与行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北京制造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现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态势呈现出复杂的行为与轨迹,在共生互动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环境容量和自然增长率都不断变化。采用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可以精确描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过程。本文运用黑龙江省1983~2007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有关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补与融合,以及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布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等领域。本文通过从价值链、社会分工、需求和产业布局四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支撑。利用投入产出系数从宏观上把握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拉作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相关部门的网络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指标研究各部门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主要靠制造业带动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吸收资源能力较强,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部门联系较广泛;政府政策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具有较大影响。最后,提出制造业应提高需求层次,生产性服务业应提升自身素质,政府应立足长远规划,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