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诸多学者从预防性储蓄的角度解释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现象。然而,作者通过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分组数据的研究发现,1996—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预防性储蓄占储蓄增量的比重仅为24.5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32%,并且,所有的收入分组都具有较低的预防性储蓄边际收入倾向,这说明预防性储蓄对于解释我国储蓄持续增长和消费疲软的现象十分乏力。  相似文献   

2.
王冬  王新 《南方经济》2014,(6):42-55
本文使用省(市)数据研究收入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一)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城镇居民消费增速只有确定性环境下消费增长的30.5%;(二)我国城镇居民尽管普遍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各地区储蓄动机不平衡,其中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且中部和东部差异较小,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差异最大;(三)样本期间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相对谨慎系数呈下降一平稳一上升的走势。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慢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区域和时序差异提示我们: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是影响各地区收入结构和储蓄动机的因素。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全国性和区域性经济环境或经济政策差异,会造成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发生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居民消费习惯、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率、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延迟退休等因素,运用预防性储蓄异质性理论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对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影响,即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改善消费环境以及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措施,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人们预期的短视和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一方面,增强了体制转轨过程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对未来的政策走向等难以形成准确的预期,这些因素都对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为研究背景,来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5.
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贺香 《乡镇经济》2009,25(8):99-101
文章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2年以前,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不产生影响,在1992年以后产生影响,但是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要大于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储蓄,特别是预防性储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经济变量间的互相影响,论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对于预防性储蓄中不确定性的偏好逐渐发生改变,这包括从初期的失业风险,到后期对于社会福利不确定性风险的关注.同时,社会福利不确定性中医疗和住房影响因素较大,而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相对于前面两种纯粹的消费,其影响程度较小.而中国居民消费产生持续减少很有可能是由于渐进式改革对于人们预期产生持续的冲所引起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小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同时,有针对地加大对于医疗和住房的改革力度,尤其是医疗,这也符合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同时改革措施尽量不要产生很长的政策时效期,或者持续不断地推出改革政策会导致居民的预期产生持续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张磊 《山东经济》2010,26(5):157-160,F0003
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利用协整理论对1980-2008年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据此提出在拉动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制定中强调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一方面,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更多的还是要致力于降低居民不确定性感受和预防性储蓄的各种制度建设上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消费顾虑,减少预防性储蓄,使消费增加和收入增长达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预防性储蓄假说在理论和实证上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对我国转轨时期储蓄高增长和消费不振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渐从早期的定性分析为主过渡到实证研究为主,成果众多。本文将主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介绍预防性储蓄假说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几点与实证研究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有挤出效应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垩 《南方经济》2010,28(9):64-72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和倍差法,分析1998年的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实证发现: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没有挤出效应;对贫困个体而言,医疗保险改革甚至使其增加了预防性储蓄。医疗支出风险并没有随着改革的推进而降低,是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储蓄没有影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认为收入假说难以解释居民消费的一些特殊现象,而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解释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平台。作者从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入手,提出了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 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虽然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但还需要引入外资来满足额外的投资需求,而这意味着一定的效率损失。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效率损失进行简单测算,计算结果表明,迄今为止高储蓄现象造成的损失至少在300亿美元以上。其次,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差距、预防性储蓄动机、投资工具匮乏,政策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魅力中国》2010,(13):13-14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四个历史发展阶段至今,既有内在优化升级的要求,又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加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需要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制定相应的消费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长期协整的分布滞后模型和多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度量广东省城镇居民1978-2006年预防性储蓄、投资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当期消费与滞后一期的消费、当期收入、当期实际利率、当期和滞后一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不确定性因素与消费呈负相关,预防性储蓄和投资行为的逐步加强抵消了由于利率的下调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短期内各影响因素都会发生波动使得模型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但只是程度较小的暂时性偏离。  相似文献   

16.
影响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文章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情况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探讨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医疗保险对预防性储蓄的挤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可以减少经济个体面临的风险而影响个体的消费和投资(储蓄)的选择,对个体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产生挤出效应,增加消费。本文试图建立一个两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这种挤出效应。从宏观效果上看,大范围的社会医疗保险计划有助于缓解目前对中国高储蓄的担忧,这种制度性的规避风险安排比预防性储蓄的自我融资方式能提升整体的社会福利效果。本文最后就此对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保值储蓄面面观潘建国,李国辉1994年3月份银行恢复了对人民币长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贴补的措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随着物价上涨幅度的激增,保值贴补率也象芝麻开花-节节高,至今年5月份,保值贴补率持续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及城镇居民的储蓄...  相似文献   

19.
有关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本文专注于分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感受以及流动性约束感受显著地差别于城市。通过构造一个包含流动性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特点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与流动性约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储蓄存款的倾向越来越高,这也印证了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胡跃红  黄婧 《特区经济》2012,(5):103-105
基于财富效应理论,利用我国2001~2010年的上证综合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储蓄和居民消费的季度数据建立ECM模型。模型结果表明:房地产市场是扩张的财富效应,股票市场是收缩的财富效应;房地产资产的财富效应大于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最后,根据我国城镇居民资产与消费现状进行原因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