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融经济周期是指金融因素导致的经济周期波动。基于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指数,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对我国金融放大经济波动的区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对经济波动的放大效应在不同的时间区间是不同的,经济处于剧烈波动期时,金融对经济波动的放大效应比经济处于平稳期时更为强烈。金融加速器理论与不确定性、公众预期、金融结构的变化和影子银行的发展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不同时期金融放大经济波动的不同。央行应通过甄别不同时期内放大效应的不同,设计有区别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预期管理形式以减轻金融对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配合是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条件。利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不同强度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债务可控三大经济目标有效性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下行时期,低强度的税收政策与宽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协调组合能够快速地促进经济恢复,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经济过热时期,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有效地稳定物价水平,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目标;经济平稳时期,高强度的财政支出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实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政府债务三大调控目标。因此,应根据不同经济时期的政策目标,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合理比重,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以期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TVP-GARCH模型构建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构建包含货币政策变量的省份宏观经济波动模型,发现货币政策对各省份经济的稳定性作用并不明显,可预期的货币政策的省份稳定效应高于不可预期的货币政策,而经济冲击和货币政策制定层面引发的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省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的经济稳定能力存在明显的省份差异,和经济周期同步性以及货币、信用和汇率三个传导渠道的省份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在新凯恩斯垄断竞争模型框架基础上,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校准、冲击因素脉冲影响的识别,较为详细地考察了国内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调控和汇率波动都会对产出、通货膨胀产生明显的冲击效应,同时货币政策与汇率波动之间也存在着显著作用。而后,基于均值与波动方程的相关计量模型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均值与波动溢出效应。考虑到我国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资本逐步对外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在存在升值预期的时候,单一的货币政策或是汇率政策无法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也没有办法使人民币稳定升值。因此,应当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对于协调好汇率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维护宏观经济、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作为稳定币值和调控总需求的重要手段,二者的相互配合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应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框架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机制,短期内加强货币政策工具间的协调,长期逐步推进浮动汇率制度,重视财政政策和金融创新工具等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操作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邓创  赵珂 《财经研究》2018,(7):86-98,113
文章从外汇市场、银行体系和资产泡沫三个方面分别测度了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压力,并基于动态CRITIC赋权法构建出中国金融压力总指数,分析了中国金融压力变动特征在不同时期特别是金融危机前后的典型差异,以及金融压力变动对经济景气波动的时变影响.研究表明:(1)金融压力积聚对经济景气的抑制效应比金融压力释放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2)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会引发金融压力与经济景气的"顺周期"现象,继而可能放大金融压力对经济景气的影响;(3)各金融子市场压力对经济景气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状态依赖特征,且表现出不同的时变动态.文章认为,政策制定者应在密切关注金融压力演变动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预调微调,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在平抑金融顺周期波动、防范风险跨市场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双重稳定.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长性和波动性是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如果增长水平与波动程度之间负相关,则降低经济波动程度有助于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如果波动性对于增长水平存在“溢出效应”,则适度经济波动将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表明,增长性与波动性之间的关联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因此应该继续保持积极经济政策的顺周期方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考察了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和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并利用HP滤波法分离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成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更多的时候,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经济波动的触发因素之一。因此,在利用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特别是要避免因调控产生新的市场扭曲,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9.
政府换届、经济政策与政治经济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比较中西方国家该理论前提、内在逻辑的差异,并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关命题,建立计量模型,运用中国1953年~2008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会"召开周期 (中央政府换届)与经济波动周期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中央政府换届导致地方政府交流周期,政绩考核晋升机制使地方政府产生纵向、横向上的竞争,并形成周期性的经济发展举措,进而加大了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央政府政治周期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顺周期特征,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项目竞争、软预算约束以及货币信贷倒逼机制,扩大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顺周期性;在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异常冲击时,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表现出平稳经济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廓清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动态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揭示了两者协调影响经济的“黑箱”机制及其在经济不同阶段的搭配方式;运用中国2004—2019年的经济季度数据,构建TVP SV VAR模型探究两类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把控流动性“闸门”实现互动协调;财政政策搭配货币政策具有时变性,在整体上“同向发力”推动经济发展;两类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并非始终如理论一致,在结构层面仍有优化靶向性操作的余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动态Nelson Siegel模型估计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并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中探寻利率期限结构隐含的宏观经济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运行相匹配,利率期限结构发挥了对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指示器"作用;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在形态及变化特征上与成熟市场经验相比存在偏差,且货币政策利率对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相比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而言,我国利率期限结构没有明确体现出货币政策利率调控的信息。这些结论为我们进一步健全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即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现象。由于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经济成长,因此在理论上对导致经济周期因素的解释也是多个角度的。土地是经济社会生产经营的物质载体,我国土地制度特性决定了土地供给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土地供给对经济周期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1987年以来土地供给与经济成长波动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我们要实现土地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政府调控土地的能力与发挥土地市场调节机制相协调;土地调控政策与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周期波动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在冲击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外在冲击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经济的周期波动越来越表现为自身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全面把握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有利于减小经济波动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骥  曹星 《经济与管理》2011,25(12):9-15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其国内的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HP滤波法并使用1978—2009年度数据以及2008—2010年季度数据对中美两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研究后发现,中美经济周期协动程度随周期变动且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高于美国且经济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为此,应加强对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预测与中国货币政策制定、施行时机的把握,从而做到提前反周期操作。  相似文献   

15.
双重金融摩擦、企业目标转换与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首次将企业目标转换和双重金融摩擦因素融合为统一研究框架,并以此考察经济周期波动中信贷的需求和供给因素,进而分析双重金融摩擦因素在塑造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当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家庭间均存在金融摩擦时,顺周期的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均会导致逆周期的企业外部融资溢价,对投资和产出产生双重加速效应,而缓解金融摩擦能够减弱上述加速效应进而有助于经济波动的平稳化;(2)由于家庭资产主要采取储蓄方式并且企业自有资金起到平滑信贷波动作用,信贷供给端摩擦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需求端摩擦要弱;(3)企业目标转换通过经济结构渠道对金融摩擦的加速效应起到增强或弱化效果。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加强对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周期性的关注,平抑由双重金融摩擦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国有企业非经济目标需要依据经济周期波动状况把握适度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对中国1992-2012年季度数据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对产出、通货膨胀及资产价格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具有明显的时变性,流动性冲击对宏观变量影响的时变特性依赖于经济所处的状态(资产价格繁荣—衰退、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周期及信贷周期等)。借助单方程方法估计不同的经济状态下流动性冲击对宏观经济的额外影响。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效果预测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及其对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悦 《生产力研究》2007,(16):7-9,24
在世界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国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均不可避免地受他国或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从而通过各种国际传导机制最终形成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周期波动。各国政府已经发现,通过协调与合作来制定与实施对经济周期的调控政策,其取得的效果远比各自为政、彼此独立地进行要好。国际经济协调不但可以使各参与国的经济福利得以改善,而且可以平抑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波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协调对于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减轻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减弱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遏制世界经济周期进程中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作用机制、特点、局限性以及相互影响性,决定二者必须协调配合.具体来说,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确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从关系,注意政策性金融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部重点领域的合理协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中的波动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波动形式从过去的“古典的产品经济周期波动”向“增长的商品经济周期波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和机制,说明新的经济周期波动形式也许是比过去更为复杂,调控起来更为艰难的形式。应力戒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简单化作法,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金融化现象日益严重,宏观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更加复杂多变,货币政策的实体经济效应趋于弱化。基于此,本文从企业金融化视角,借助TVP-FAVAR模型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动态效应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是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重要传导机制,且具有时变效应;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存在期限特征,企业金融化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投机套利动机”随期限而改变;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货币政策动态调控效果;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下货币政策与企业金融化动态机制的宏观效应更为显著。本文主要创新在于从企业金融化的关键机制诠释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为抑制过度企业金融化、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参考借鉴,且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