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著作《彷徨》中物质文化因素的翻译关系到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物质因素翻译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从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入手,对比《彷徨》杨宪益与蓝诗玲两译本中关于物质文化的翻译,进而探讨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物质文化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选》杨宪益译本与蓝诗玲译本都是受到读者广为称赞的译作。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因素的不同,对于《鲁迅小说选》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确有不同之处。本文举例对比了两译者在习语及谚语、典故以及中国传统时间表达的翻译,对两译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3.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以其贴近生活的选材,脍炙人口的风格成为经久不衰的长篇佳作。本文以雷立美与孙致礼第12章的译本为参照,从选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句式结构的处理三个方面对二者的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发现译者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因此,读者的反应及译入语的主流文化需求也应当作为译者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之从语言层面扩展至文化层面,同时也使翻译策略的选择变得更为复杂。从文化转向的视角分析余光中与钱之德在翻译王尔德名剧弛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时的策略选择可知,余译以剧本的舞台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异国文化融入目的语文化中;钱译不以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应在不违背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异化策略,以促进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受文化干预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这里借助迪尔茨文化逻辑类型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层层思考,目的在于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者能够在“充分性”和“接受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好的平衡点,以确保译文能够在不失原文本色的前提下融入目标语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影视字幕翻译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然而其特殊性也对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字幕翻译要求译者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同时还需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从接受理论出发,以电影《孔子》为例探讨字幕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唐代传奇小说《柳氏传》到明代传奇《玉合记》,作者在遵循故事脉络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女性主人公柳氏形象进行了全新的塑造。文章通过对两种文本中柳氏形象的异同比较、研究,探讨其形象演变背后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认为,一切翻译行为应采取的手段和策略都由行为目的决定。译者是翻译行为的执行者,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选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一直是翻译者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迄今已被译成多种语言。本文拟用目的论三个法则对林语堂和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同时借鉴其诗歌翻译思想,指出两者诗歌翻译思想,尤其是目的的不同是造成译本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郭凤伟 《活力》2006,(5):215-216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进行语际转换时造成了不可译现象。但由于思维的同构性,语法的相似性及文化间的融合性,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内仍具有可译性,通过陌生化翻译方法,不但完整地翻译了异域文化,更使读者耳目一新,了解并最终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刘艳杰  程绍华  孙琳 《价值工程》2011,30(13):306-307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暂人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因其主题的神秘性和结构的奇特性而享有文学史上"斯芬克斯之谜"的称谓。《呼啸山庄》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原则为评判标准,重点从人称翻译对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探讨"归化"和"异化"在两个译本中的应用。同时提出,译者应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利弊,合理地将二者结合应用到翻译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从诗歌本身的不确定性视角,通过对《静夜思》及其部分韵文英译本的分析,阐释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从而指出:不同译者在原则不变,水平相当,风格相似的情况下,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翻译,乃源于文本的不确定性所致;作为译语读者,尤其是事业策划者,应对因文本之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同译文予以包容,从而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拓展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公示语翻译的实用性很强,对译者素质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译者首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汉语的知识功底.译者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遵循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夜莺与玫瑰》是一篇童话小说,是王尔德童话的代表作之一。整个故事构思巧妙,诗意浓郁,语言华美,将作者的语言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深入探讨、对比赏析《夜莺与玫瑰》汉译本的语言特色,提出翻译和创作一样重要。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进行翻译,这样译文的语言才能地道、传神,复现原文的风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角度讨论汉英广告翻译。提出译者在汉英广告翻译实践中应采用交际翻译法,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特征、文化习惯和读者期待,以达到广告预期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可以在特定的翻译情境中选择特定的翻译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实施文化霸权主义。中国译者应以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为翻译目的,在翻译时有必要尽量采用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罗江 《民营科技》2010,(7):80-82,13
长句翻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之一,旨在从《爱玛》的刘重德译本看英文长句的翻译,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长句的翻译策略。第一章主要是比较英文长句的不同句式特征,并提出长句翻译的难点。第二章将就刘重德教授在翻译《爱玛》中的长句时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该章节中将应用大量翻译实例来加以解释。第三章试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刘教授翻译策略的一定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武洁 《河北企业》2014,(8):102-102
<正>译文对原文信息和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误译分为四类,分别为语用误译、文化误译、语言误译及特定文本误译。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误译主要指对文化意义的误译或在一些文化领域中如价值观、宗教习俗等的误译。根据译者的主观意图,文化误译可以被分为两类:无意的文化误译和有意文化误译。有意的文化误译是译者在正确解读原作意图情况下,倾向于目的语主体文化读者群的、有意识地对原语文化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创造性的翻译,是一种与原文对等甚至是高于  相似文献   

18.
张丹丹 《数据》2023,(1):37-38
符合标准与规范的公示语翻译对创造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展现中国形象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中英公示语应用对比研究,对比中英公示语的特点与异同,提出从全局出发整体规划公示语翻译,提升公示语翻译专业化水平,细化各类专题研究,以期建设与完善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国际化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可贵的晚节──读李志成同志的微型小说《瞑目》吴桥县审计局孙克辛《河北审计》1995年第7期发表的微型小说《瞑目》(作者李志成),是一篇难得的以审计工作人员为主人公的好作品,小说寥寥百余字,抓住主人公临终前的表情,塑造了"老审计"清政廉洁的高大形象,将...  相似文献   

20.
赵晓琳 《活力》2012,(21):114-114,121
作为限制可译性的最常见也是最忌简单处理的因素,文化障碍在翻译实践中给译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充分剖析认识语际转换中的文化障碍的构成,找出适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