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学术界对两者的联系讲的较多,而对两者的区别阐述较少;有人甚至把两者等同起来,这势必会造成在一些地方使用不够准确。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很有必要把这两个概念界定清楚。本文先从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然后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此全面准确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羽 《中外企业家》2009,(16):64-64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并提出在当前新的机遇和挑战下,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关键在于站在新的思想高度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于静 《活力》2010,(8):48-48,50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结合是时代的呼唤,是对马克思社会学说的回归。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06,(10):1-1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要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以及应遵循的六大原则。九大任务和目标(到2020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完整概念,并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指导方向方面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就以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贲庆鑫 《活力》2011,(22):55-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对于一个学生,或是普通人知道这个就已经足够了,但作为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情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学者来说,仅仅知道这个就是太浅薄不过了。我虽然不是学者,但却是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膏年,因此,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庞欣研 《企业导报》2013,(10):260-260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大陆学术界正蔚然成风,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梳理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与分歧,但同时也存在若干共同与相似之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这一新的发展纲领与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认识,表现出一个古老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最新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六条基本经验,它对我们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自身内涵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涉及领域广泛,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强,内容丰富,也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于阶级矛盾复杂多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曲折发展的进程展现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艰辛,同样具有与中国社会融合为有机系统的整体特征。这一探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域,有益于深入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唐楠 《东方企业文化》2012,(23):141+13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效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历史进程与实践过程,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又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文章论述了只有社会公平理念得以实现和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又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文章论述了只有社会公平理念得以实现和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理论,是治国执政的新理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作出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很好的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这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和理解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研究不断升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注和探讨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这段过程中,通过学者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更为深刻,使得普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的认识更为丰富。在学者们潜心的研究下也取得了诸多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她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她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成果就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文试图论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和谐人居的内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后政治的社会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并与时代密切结合的课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接下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每一阶段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目前取得较大成果,但研究中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和局限之处日益显露出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局限之处和前景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