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雪珍 《全国商情》2009,(14):133-134,136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财政是典型的"建设财政",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采做文章.之后,逐步走向.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支出安排都是指向市场不能解决的各类公共性问题.随着民生问题的凸现,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公共财政"也逐步向民生倾斜,从"公共财政"到"民生财政",这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也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要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演进:近期公共财政体系设计和制度优化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入手,遵循多支和少收两条基本线索,将民生问题纳入制度框架进行整体设计,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只有向民生财政倾斜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才能体现国有资本收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然而,福建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实质上仍用于"国企内再循环",并无民生倾向支出。对此,本文认为福建省国资预算支出应当在省属出资企业与省民生建设共赢的原则下向民生倾斜,从法律层面对国资预算的民生支出加以保障,从实际执行层面对具体民生支出加以确定;并且,加快健全和完善福建省国资经营预算制度,以实现制度耦合等方式,保障全省人民都能享受国资收益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公共财政是基于正当性原因对纳税人私有财产权的“剥夺”,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力“让渡”,公共财政收支要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体现为宪政价值的内化,以及宪法对纳税人监督权的确认和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我国宪政保障是公共财政监督制度的核心内容,现行宪法已经从法治环境、权力约束与监督、纳税人权利保护等方面为公共财政监督制度提供了充实的保障,但囿于理念与运行机制的脱节,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完政保障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应巩固公共财政宪政价值,分层次完善宪法保障公共财政监督的内容,多元化公共财政监督宪法保障的方式,不断强化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宪政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5.
民生,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最为关注的焦点词汇之一,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任务。所谓“民生”,即人民之生计,其最早出现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实际生活中的民生状况通过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表现出来。孙中山先生将民生主义作为其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核心纲领之一,希望中国发展经济,由贫弱至富强,提高劳动人民生活福利。新中国的建立解决了民族独立问题,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立台”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单一格局。走向市场的电视媒介逐步认识到了经济上要切实实现“新闻立台”。也学会了为栏目配上彰显特色的广告词,像《南京零距离》的“《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服务到家》的“服务到家,有事你说话”等,逐渐从政治色彩浓厚走向新闻色彩浓厚。  相似文献   

7.
居民消费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否能够降低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预期。本文对湖南省1990~2012年度城镇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居民消费与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财政民生支出的增加并未带动居民消费增长。而这种"挤出效应",根本上源于我国改革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民生优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从理论和实践价值考察,“民生优先”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国外公共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虽然国外与我国的国情不同,但他们的一些做法仍可以为我国农村制度创新提供一些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面临整体财政紧平衡压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自身特殊需求双重影响,多因素叠加带来收入压力,支出增长刚性不减并且新需求不断增加,财政举债空间有度,财政保障的紧平衡压力和矛盾前所未有。做好“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保障,需要强化政府过“紧日子”思想,秉持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的原则,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能力,科学确定财政支出水平,合理排序、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资金绩效,完善治理机制及健全制度和技术等支撑基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台风等巨灾频繁侵袭,严重影响了海南民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主要采取政府救助、社会捐助和灾民自救的传统救灾方式,却没有发挥出巨灾保险的防灾减灾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政府承担了巨灾中的绝大部分损失,给财政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借鉴宁波市已有经验,尽快完善海南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发展公共巨灾保险。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小康社会建设——基于民生财政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从民生财政视角来看待小康社会的建设更具有积极的意义.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困难,从民生财政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促进黑龙江省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目标从预期的2020年提前至2012年实现,比预定时间提前了8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存在养老金替代率低、对农民选择缴费补贴机制激励性不足、政府财政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障碍,需从财政视角出发,在补贴制度设计、缴费档次安排以及政府间财力分担等方面实施有效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6.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扩大内需还是保障民生是我国近十年来政府投资或财政预算面临的选择困境。本文认为"扩大内需保增长"是具有GDP导向的政策目标,与保障民生目标既有一致性,更有冲突性。本文通过基于地方财政面板数据的民生投入考察,研究发现:"扩大内需保增长"型财政政策并未对民生投入产生显著的"排挤效应";我国各地区民生支出重点较为一致;区域民生财政投入与同时期的预算收支高度相关,与GDP增速相关不大。最后,本文指出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是实现扩大内需和保障民生目标的重要耦合点。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来,网络经济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也更乐意去接受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捷,互联网+应运而生。在如今,互联网+似乎处于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的时代,随着互联网平台功能的不断扩展,互联网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更具开放性、兼容性、产业融合性、市场灵活性的新经济形态,已席卷至各个产业及领域。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为准则,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以维护社会安定,是我国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基本目标。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新加坡社会救助机制的解读,在对比新加坡相关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我国西部地区11省、市(自治区)2001年—2010年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其中,西部地区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67,纯技术效率得分的平均值为0.95,规模效率得分为0.912。本文发现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十年,西部地方政府整体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有较大提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效率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