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结构调整、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大,而且也是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国内最终需求、中间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带动力业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①此文为“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课题报告阶段报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主要是靠扩大经济规模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规模扩大,弥补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相似文献   

2.
区域政策与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财政地区政策的演变、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国外在缩小区域差距中采取财政地区政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行的财政地区政策提出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陈计旺 《生产力研究》2001,(2):87-88,91
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财政策的演变、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国外在缩小中采取财政地区政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行的财政地区政策提出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各地经济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特色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区位商等指标对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得出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发展特色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资。稀缺。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立足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起飞阶段、面临资金普遍紧缺这一现实,充分发挥金融手段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别中的作用。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在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构建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借鉴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我们可以初步设想构筑以下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要求的金融政策体系:卜)又上车机与分权统一的中央棋行制及,党鲁有利于保过中西栩地区挖井牧民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中国区域分工从资源—技术型向资本—技术型的转换是制约西部经济地位变化的深层机制。提出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应区域分工转型的要求,加快资本和技术要素的积累,通过对外开放,“穷朋友”的结合,结构调整的区际互补,有步骤地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相似文献   

8.
白英 《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51-152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银行与企业之间缺少一个中介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使中小企业有了稳定可靠的信用系统,又可以帮助银行按照贷款的三性经营管理原则实现经营总目标,使银行的贷款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不发达地区,即属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不很密切、经济呈封闭半封闭状态、农业人口比重大、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低(不超过65%)的地区,如我国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新疆、陕西等省均属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工业的发展是在其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起步的。解放后,经过了“一五”、“三五”时期,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针对当时的需要建成了一大批建设项目。从1953年到1988年的36年间,国家在西部投资累计达350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2400亿元。西部工业有了较厚实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旧中国所遗留下来的畸形生产力布  相似文献   

10.
曹大卫 《经济纵横》1991,(11):57-62
<正> 德国(注:本文以原联邦德国为背景)战后经济发展很快,在经历超常发展时期之后,整个经济运行基本上保持稳定。在这一进程中,原联邦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创造有利的经济运行条件。其中地区经济结构政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金融发展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如何进一步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在区域内,金融资源更可能从外部引入,从而出现非均衡的增长前景.如果实物资源流入不受区域政策限制,金融资源的流入并不会造成物价的显著上涨,区域就有可能形成所谓超常规的"赶超型"增长.所以,在特定区域内,以区域外融资为主,内部储蓄转化为辅,以金融先行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金融过程出现曲折、波动,必将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和繁荣,严重时将引起经济停滞和衰退.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收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我国高度垄断的金融结构、政府对金融系统的不当管制与干预,以及"一元货币政策"和"二元金融制度"并存所引起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失衡等因素对地区间资本配置效率和资本形成能力的负面作用是引起我国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并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收敛假说的基础上,对1988~2002年我国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同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很好的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3.
地区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开展地区合作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意义1.开展地区合作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2.开展地区合作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3.开展地区合作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4.开展地区合作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客观上会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二、开展地区合作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1.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2.优势互补、合理交换的原则3.企业为主,市场推进的原则4.分ie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三、推进地区合作和区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地方政府的相机抉择政策对经济增长和产出波动的实际影响。本文首先从预算软约束和晋升激励的角度分析这一政策的作用方式,然后用模型测度出相机抉择政策,并以2000—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相机抉择的确刺激了地方经济增长,但却带来了明显的产出波动。不过相机抉择政策具有明显的时滞,其真实效果集中凸显在政策实施的两年后。因此,我国应加强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使相机抉择政策在规则的框架下更为合理地使用。  相似文献   

15.
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年来,西部地区为了消除弱势,缩小差距纷纷制定了各种赶超战略,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浪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西南民族地区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特色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在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基础上就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良性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49,自引:1,他引:149  
金煜  陈钊  陆铭 《经济研究》2006,41(4):79-89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区住和历史因素、国家政策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从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城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本文重新定位了县域经济的内涵,通过对县域经济作用的分析,对县城经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特征,并对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未来旅游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探索,其结论是实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在于依靠人力资本、知识、技术进步等内生经济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