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和衡水的现状研究,对如何推动衡水地区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其更好的发挥对区域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越来越凸显其双赢功能,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原理,客观的提出了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步伐,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蓬勃兴起,并向纵深发展,亟需大批高技术专业人才,实现辽宁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推进。站在辽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三大战略的高度上,深入研究辽宁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1 区域高等教育与均衡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总是以某个区域为平台."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着重于各区域之间经济、政策、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的差异.按照一定标准和依据,划分为不同区域来分析与研究.我国目前最常用的是将全国划分为东(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晋蒙豫鄂湘皖赣吉黑),西(川滇黔渝藏陕甘青宁新桂)三大区域作为分析单元的"三区法".  相似文献   

5.
于博 《活力》2022,(20):76-78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区域文化、经济特点、地理位置和人才数量及质量的影响,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地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高等教育的水平。基于此,如何利用高校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探索高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竞争力在提升一国综合国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科技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认为: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81,并认为区域教育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先导因子,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吉林省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了评分研究,对于其在国内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应尽快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方案。本文将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
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研究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对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机理关系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现代物流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及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等角度研究了现代物流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究高等教育发展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推进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基于2008—2017年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这两条路径推动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行业异质性检验表明,高等教育发展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显著为负,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显著为正;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制造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完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并在区域间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设置,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渠道的数据采集,本文系统评价了中国省域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时空现状,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省域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目前超过3/4的省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区际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显著,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和阶梯形格局。省域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5年以后推进作用进一步强化,且在西部地区和民族省份的推动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省域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可以有效地提升地区文化资本的积累,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重视文化资本培育的内涵式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地级市举办高等教育既是地方城市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完善自身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层次结构的需要,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联动发展的需要.在国外,地方政府举办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对我国地级市举办高等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布局、规模与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回答。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影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信息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要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信息网络作用于区域经济的机制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研究有助于各地政府制定信息化战略。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要素错配对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提出的测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反事实框架重点探讨要素错配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研究发现:2000~2013年要素再配置仅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9.2%,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积累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错配和要素禀赋分别可以解释区域非平衡发展的56.5%、30.7%和12.8%;要素完全有效配置将使得人均真实收入年均增加31.4%,但提升空间趋于缩小。研究创新:拓展传统经济增长分解方法并构建反事实框架研究要素错配的经济效应。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配置在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平衡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引言 通过对铁岭市45个景区地理集中指数、最近邻指数以及规模度指数的计算,分析出铁岭市景区的空间结构.以铁岭市为区域背景,即选取辽宁省北部中等城市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在国内国际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多以经济较发达,旅游资源种类较多且名声在外的大城市为主,忽略了对如铁岭市一样的中等城市的旅游发展研究,以致于其在发展中造成一系列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情况下还未能大幅度的拉动经济的增长.由此,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铁岭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动铁岭市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同样对高教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陕西作为高教大省,其区域经济一直在全国20多名徘徊,在西北五省区也并不靠前,尤其是西安市以外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更不理想,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特征不甚和谐,要实现陕西省地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科教兴市(区)之路,以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带动地域工、农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地方高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教育强省和四化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湖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文章从湖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田雨佳 《企业导报》2014,(13):104+102-104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能够发挥重要的区域经济效应。然而,建立上海自贸区需要应对的挑战: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减少了税收收入,上海的城市综合实力还需要提升,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制定还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上海自贸区发挥了区域经济的辐射与集聚效应:上海自贸区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上海自贸区的区域经济辐射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上海自贸区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城市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城市背景下具有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因此,各城市应根据我国国情,依据自身需要及自然、经济条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区域高教发展战略,形成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由此,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异同,提出财经类高校相关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