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武宗“会昌灭佛”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佛教来说是灭顶之灾,使中国佛教从隆盛走入了衰弱时期.由于寺院经济的膨胀,武宗过分推崇道教以及战争的沉重负担导致了会昌年间灭佛运动的兴起,唐武宗“会昌灭佛”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缓解了社会危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佛教在中国的衰微,阻碍了外来宗教在本土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济南石窟寺     
前秦皇始元年公元三百五十一年一个和尚来到济南相中了一处风水遂定居于此并肇始了济南乃至山东地区的佛教事业这个和尚就是郎公在郎公的推动下济南周边地区迅速成为黄河下游的佛教中心梵声佛语当即在孔子的故乡四处荡漾庄严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也逐步在济南近郊生根结果济南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以千佛山佛慧山玉函山黄石崖和龙洞为最多时代最早的是黄石崖开凿在北魏晚期晚的是佛慧山雕镌于北宋时期数量最多的是隋代的多集中在千佛山和玉函山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5.
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在龙兴寺遗址发掘一佛教造像窖藏,出土北魏(公元五世纪)至北宋(公元十一世纪)时期造像四百余尊。这批造像数量巨大,雕刻精美,保存状况尚好,是中国佛教艺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评为1996年  相似文献   

6.
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措施·田德新公维章公元439年,沮渠氏的北凉政权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所攻灭。西北的大部分地区(除吐谷浑和西域之外)直接归于北魏的统治之下,西北地区各民族也绝大部分处于北魏地方行政系统的统治之下,成为编户齐民。但也有边疆的少数民族,如...  相似文献   

7.
佛教东渐,从河西走廊的凉州二次辐射到中原各地,古凉州可以称作佛教的第二故乡.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在五凉时期和北魏,凉州的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隋唐时,凉州是河西的佛教中心.西夏建国后,古凉州为西夏佛教的中心之一.元时,藏传佛教萨迦派发展迅猛,整个凉州寺院林立,佛教昌盛.明清之际,各种佛教文化都得到发展.到了清代后期,汉传和藏传佛教又开始衰败.进入民国后,佛教摧残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佛教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凉州的佛教发展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看守所的8个多月时间里,61岁的杨文德每日面西打坐,诵读佛教《心经》与《金刚经》。有兴致的时候,他还会给监室的同伴们唱唱佛歌。2013年6月,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家修行的"三宝"弟子(注: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是指佛、法、僧;信仰佛教的核心,是指佛、法、僧;信仰佛教的出家人和在家修行的人都称为“三宝”弟子)杨文德被福鼎警方立案调查,现已取保候审。  相似文献   

9.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李彪屯田史实略考李宝通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李彪议行之屯田,作为北魏中后期经济活动的重大事件且与均田制的实施密切相关,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然而,由于史传记载既简略又较含混,其实施范围、具体措置等,迄今未为我们明白认识;笔者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2008,(10):122-122
宝光寺是"寺塔一体,塔踞中心",整个建筑设施严格遵照了佛教禅宗的仪轨制度,而且安排得体,颇具特色,也是集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于一身的禅院。宝光寺在宋代的时候香火极盛,宋大观三年(1109)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11代祖师佛果克勤(圆悟国师)在此"修持说法,接众数千"。  相似文献   

11.
李平 《走向世界》2003,(4):68-71
汉传佛教的宏远 佛教是佛陀的言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若按佛历计,距今已有2547年。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国佛教由于传入时间、路线、民族等因缘不同,就构成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教派俱全这一独特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公元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早期发展呈现佛教与政权结合紧密、专持一宗、与神道重合等特色,以后日渐普及,对于稳定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发展思想也有违背佛教初衷的地方,如亲鸾提倡的“在家佛”构成日本佛教一大特色,但同时失去了佛教的原点。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过程,而这个中国化的过程又是佛教一步步被社会化的过程。在宋代,士大夫们参禅学佛,非常兴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禅学。从士大夫禅学的发展及特征可以看出,宋代佛教在唐代佛教发展的基础上,朝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向社会各阶层传播,引导人们实现心灵超越与社会参与的统一,从而陶冶了个体和群体的审美观念,丰富了儒道的理性思维;同时,也在与儒道的融摄互补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汉魏以降,中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自公元304年"汉(前赵)"和"成(汉)"建立开始,至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重又统一北方止.百余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前后共出现十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加之四川地区的"成汉",史称"十六国",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混乱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韩愈排佛     
熊昂琪 《魅力中国》2010,(22):179-180
在韩愈以前,反佛者排斥佛教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韩愈创立的道统论,是其排佛的主要理由,突破了在其之前只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反对佛教的范畴,认为佛教与其所主张的“道”是不相容的,即佛教的存在与先王之道是相冲突的,因此必须予以排斥。韩愈排佛为后世开辟了以道排佛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蒋祥瑞 《重庆与世界》2010,27(11):50-52
魏晋时期的玄学标榜自己要远离现实的实际,要在现实的现象世界之外去直探世界的本质。他们宣扬一种本体论学说,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现象世界("有")只是本体世界("无")的外部表现而已。这种崇尚玄虚的哲学与佛教的所主张的"一切皆空"的思想相似,因此佛教哲学也就颇得两晋门阀士族们的赏识,玄学援引、接纳了部分佛学思想。而另一方面,在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佛教徒用佛教般若学来比附玄学,用老庄来解释佛教思想,从而佛教的思想得以广泛的传播,使得佛、玄相融合,促进了魏晋时期哲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造像,源远流长。自东汉初年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佛像,故古人也称之为像教。佛教造像主要用金、银、铜、铁、瓷、竹、木、石、象牙、琥珀、犀角等材料铸造、雕塑而成。本文主要介绍铜鎏金佛象。 在这里所介绍的铜鎏金佛像中,最早的是十六国时期的铜如来佛坐像。该像(图1)为趺坐式,双手作禅定印,束发型肉鬓,额宽,眼大而横长,着通肩式大衣,胸部衣纹成U字形平行排列,断而呈浅阶梯形,这是典型的犍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定位了研究目的和对象:汉语中来自佛教的词汇。然后对这些佛源词语作了两个方面的分类,一是从翻译方式,介绍佛源词语的来源。二是从分布情况,介绍佛源词语的去处。之后,对佛源词语对汉语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简要的纵横提示。力图可以在梳理的过程中,揭示佛源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及其特点以及佛教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方方 《魅力中国》2013,(25):240-240
青藏雪域,孕育了西藏神秘宗教千年文化艺术的珍宝。一千三百多年来,西藏做为佛教的传承圣地,成就了佛教发展历史的巅峰。它的历史与文化一直笼罩在一层神秘又神圣的光环中。有着“”众神的香巴拉、“佛教最后的圣地”等美誉。自佛教从印度北传人西藏后,佛教就溶人了藏族人的生活,成为了西藏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个藏族人都是佛教信徒,任何佛的塑像或照片,藏族人都会一脸肃穆地合十膜拜。藏族人对佛的虔诚。不仅使西藏倍增神圣感,也使得西藏话题成为了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