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其地力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近几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以及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策略。然而,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耕地利用模式,重利用、轻保护,直接导致耕地资源超负荷运转,从而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等耕地地力透支现象凸显,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当前我国耕地地力透支是由土地产权机制、市场价格机制和外部性机制叠加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实施配套政策等措施,着力解决耕地地力透支问题。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陕西省耕地利用隐形变化与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陕西省粮食产量,协调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方法]文章运用变异系数法,以粮食生产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耕地利用强度由地均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比、复种指数及地均农业机械动力表征等4个指标构成,以及利用2005~2015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结果]2005~2015年间陕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强度数值上逐年增大,但空间布局变化较分散;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陕西省各地市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渐减少;从空间上看,陕西省中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结论]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2005~2015年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态势,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南宁市为例,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在分析1996-2003年耕地利用变化特点和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包括数量、利用程度和集约度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目前南宁市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尚小,但耕地集约度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重大.为此提出南宁市耕地保护的战略应采取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利用集约度为中心的政策措施,方能达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1997-2005年的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云南省人均耕地和人均拥有粮食的变化情况及特点,分析和探讨了云南省耕地变化的成因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保护耕地数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基础和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根本途径。同时提出了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改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耕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的太湖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早年间粮食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自1985年以来,流域内耕地不断流失,粮食产量下降,耕地与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本文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耕地和粮食安全进行研究与分析。随着流域内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波动减少,致使整个流域内的耕地压力和粮食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由此笔者提出了保护耕地、调整农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协调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并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的粮食安全保护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以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耕地利用强度由地均化肥使用强度、有效灌溉比例、复种指数及地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4个指标构成,以及利用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变化。[结果](1)199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耕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并且区域时空格局差异明显,研究初期东北部地区的耕地利用程度强于西部地区,而2016年呈现出西南—中东部强,东北部弱的态势; 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不明显;(2)耕地利用强度—粮食产量耦合类型时空演化特征明显,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年减少; 从空间上看,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3)耕地利用转型推动粮食生产格局不断演化,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1990—2016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趋势,耕地利用转型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粮食产量随着耕地利用转型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提高,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耕地占补平衡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耕地保护领域两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在做耕地数量的"加法",目的在于遏制耕地数量减少的势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则是在做"乘法",目的在于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学科分布,不同机构、作者合作关系,寻找研究核心,挖掘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历程,推动耕地保护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方法 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EI、北大核心、CSSCI、CSCD来源期刊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图谱。结果 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是集自然、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呈“大分散,小团体”格局。研究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展开,研究热点从早期对粮食种植、粮食产量向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主产区保护转变。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拓展—成熟”阶段,从早期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理论和现象的初探,到现在创新性、前瞻性成果服务社会民生和国家重大战略。结论 今后需加强不同学科、机构、人员合作;挖掘小尺度下耕地变化与粮食产生存在的联系与机理,利用大数据、遥感、数理模型对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时空演化精准分析。从理论方法、政策制度、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提出更有具有战略性的耕地保护方案,满足人民粮食需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相似文献   

9.
苏敏智 《农业经济》2015,(4):111-112
我国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人口规模扩张提出了通过占用农村耕地来获取城镇经济发展空间的诉求。爆发在农村耕地保护领域的经济发展空间和人口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威胁到我国有限耕地资源的安全性。研究阐述耕地保障机制建设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从立法问题、制度问题及工作机制问题等角度深入揭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机制的若干问题;给出完善支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法律体系,健全支持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建立支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工作机制等具体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粮价上涨及粮食安全谈我国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粮价上涨引发全球粮食恐慌,由此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而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就是保护耕地.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耕地数量少、总体质量不高、流失速度快、利用不尽合理的严峻形势;而在耕地保护中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耕地保护的主体不明确、耕地保护执法监察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应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严控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改革征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精确科学地评定耕地质量对掌控耕地的生产效益及精细化管理耕地资源意义重大。以鹿邑县为例,以20 164个耕地图斑为定级单元,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GIS模型空间分析、差值对比等方法,通过对构成耕地质量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比较,建立耕地定级评价体系,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探讨耕地了耕地质量级别的划分方法。研究表明:耕地级别与耕地等别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且两者均能较好的显化粮食单产或总产水平;级别比等别能更好的反映出耕地利用水平,其表征的粮食产量变化幅度更宽广、更易量化粮食产量的差异性,因此更易于在省域内实现土地整治绩效考评;耕地质量级别与区位水平和利用效益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级别比等别能更好的体现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为区域内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及耕地占补关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要素驱动转换,供给侧改革等众多压力背景下,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凸显出来。耕地资源减少、耕地产能下降、粮食进口规模增大、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等从多个方面向粮食安全施压,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附属问题。[目的]文章对被誉为"南疆粮仓"的塔里木河流域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新疆提供"粮食-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该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最大地级行政区巴州8县1市为研究对象,依据15年(1999~2014年)人均粮食变化数据构建模型,联合系统聚类,构造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分区,并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耕地地力OLS模型进行空间。[结果]15年间巴州各县人均粮食产量整体上升中存在两次明显波动,其中2007年各县平均降幅38.29%;尉犁县、库尔勒市其人口与粮食缺口矛盾较大,粮食安全风险较大,2007以后巴州边缘县域释放人均粮食产量升高的信号。[结论]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是巴州1999~2007年期间人均粮食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而人口状况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幅的限制因素;2007~2014年,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不再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巴州地区高等级耕地地力变化对人均粮食变化影响较大,8等地每增加1%,人均粮食增加176.10kg;中等、一般等级每增加1%,人均粮食减少67~488kg。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隐忧及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以来,由于我国粮食的连续丰产和稳定的供给,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但是,针对粮食安全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粮食增产并不等于粮食安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新常态下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隐忧: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之忧、水资源缺乏、农业生态退化之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之忧、农业生产规模狭小之忧、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之忧。要消除粮食安全隐患,势必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机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科技兴粮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探索市场化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国家粮食长期、稳定、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现状;利用人口—耕地模型对中国耕地的中长期变化进行了预测;利用模型对各项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占用耕地情况进行了预测;对耕地的各项变更进行了预测。主要结论有耕地减少速度近中期较快,长期转缓;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占用耕地的数量取决于总人口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建设占地将成为未来耕地减少的主要项目。提出应建立和实施严格的土地普查和管理制度,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郊农业的土地生产效率,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湖北省由于城镇化而导致的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1)近年来,湖北省粮食供给余额以及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年减少.(2)湖北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导致的耕地减少.(3)在未来20年,随着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将呈现下降的趋势,粮食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作为粮食主产区不仅不能外调粮食,而且还需要调入粮食,这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极为不利的.研究结论: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保证湖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大力发展大中城市;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用地观;加强土地整理,集约用地,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16.
张凤荣 《中国土地》2012,(10):27-28
自1998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了大量耕地,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受后备耕地资源质量差和开发整理资金不足等限制,也确实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为此,国土资源部不断下发文件要求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并通过规划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等措施来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但"占优补劣"问题依然时有发生.2012年8月,国土资源部再次下发了《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态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万州区1997-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资源变化影响下该区粮食生产情况;运用Mapgis6.5对万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变化进行分析,应用Dps3.01逐步回归分析模块对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农建设占用及生态退耕是导致万州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性较强,而粮食单产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根据万州区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率来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该文通过深入农户调查和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从广西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广西粮食安全生产问题,认为广西粮食生产赶不上人口发展需要,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农户产业结构调整对广西粮食安全生产已构成严重危险,粮食安全生产不容忽视,提出了加强粮食安全生产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帅  刘芳 《农村经济》2024,(1):32-44
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吉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共计431个农户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权稳定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技术推广等外部因素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外部因素均正向影响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综合作用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力更加鲜明。因此,政府应通过多渠道保障农户产权稳定性、优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提升补贴水平、加快推广农业技术等方式调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积极性,三位一体切实全面保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20.
完善粮食直补制度促进粮食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补政策实施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增收 粮食是特殊产品,具有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社会公共品特征。江苏省苏州市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在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加快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区制度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对水稻种植农民给予政策补贴。到2007年,全市累计发放粮食补贴307亿元,其中,水稻直补1.27亿元,农资综合补贴117亿元。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