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道仙 《魅力中国》2014,(27):61-62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从家谱角度考察人口外流对徽州和流寓地有何社会影响是笔者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外流有着不同的形式,而对徽州乃至流寓地的社会上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仕宦和经商两种方式考察。  相似文献   

2.
张道仙 《魅力中国》2014,(27):100-100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大量外流,从家谱角度考察人口外流对徽州和流寓地有何宗族及文化教育影响是笔者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外流有着不同的形式,而对徽州乃至流寓地的宗族和文化教育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仕宦和经商两种方式考察。  相似文献   

3.
明清徽州会社经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作为明清时期一支重要商帮的发源地早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在本文中,笔者关注的是:徽州人的弃儒弃农经商并不在于彻底否定儒学传统,他们走出了一条向外发展以稳定内部的自我适应道路。在传统的徽州社会里存在着一种既饱含浓郁儒风但又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通过对明清徽州会社经济的分析,将有利于考察该地传统社会结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地区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有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至明清时期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影响全国的重要经济区。近年来,关注明清湘鄂赣地区已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成果极其丰硕。方志远教授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下简称《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5年重印)一书,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徽州民间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以土地转让为基本内容的契约是贯穿微州民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此类契约并以此为端点,辐射于徽州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契约经济.维系徽州契约经济发展的社会构造是多方面的,国家法律与地方宗族法规是规范契约经济的根本,信任是契约关系成立的前提,惩罚是契约关系维系的保障.这三重构造之间不断的调适、融合,对徽州民间财产流转的活跃,矛盾的化解,社会的稳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徽州民间契约经济在明清时期得到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皖南佃仆奴仆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根据明清徽州文书资料,考辨出明清时代皖南地区的佃仆和奴仆之间的区别:佃仆是土地房产的附属物,而奴仆或奴婢是主人所完全占有的会说话的工具;前者有自己的经济,独立经营和生活;后者没有自己的经济,听从役使,衣食于主人。  相似文献   

7.
安徽博览     
《安徽省情省力》2007,(3):46-47
行于冰雷的木商 徽州山区盛产杉木,早在南宋时期徽人就已从事木材贸易了。他们每于冬季入山伐木,待至梅雨季节河水涨泛的时候,便利用水力运载出山,或由青弋江运至芜湖,或由新安江运至严州吟澌江建德县东北),然后转销各地。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虽然继续进行,但由于苏浙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州人的商业活动开始于东晋,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徽商已达到鼎盛时期。虽然徽文化各个分支启始时间不同,但其极盛时期却同徽商鼎盛时期相吻合:新安医学启始于东晋,盛行于明清;徽派盆景始自五代十国,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新安理学始于南宋,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徽菜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自成体系;新安画派始于元代,明末清初独具一格;明万历年间,徽剧风格开始形成;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登峰造极;徽派朴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徽派篆刻明末清初自成章法;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最为兴盛等等。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简单巧合,而是恰恰说明徽文化对徽商具有某种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的资本外流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指出,目前我国有关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机制作用是促使县域经济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确评价清代的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中国古代史学者,困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明于前而昧于后,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作出了不适当的贬低的评价。他们认为,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由于人口增长快,土地垦辟少,出现“人满之患”,“民穷财尽”。社会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局面,变为一个越来越贫穷的国家。与唐宋经济,乃至秦汉经济,都无法比拟。这种论断,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实有澄清的必要。清代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峰。全面论述并与唐宋乃至秦汉进行比较,实非易事,也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详尽。本文只拟就他们的某些论点与论据,对清代农业经济的几个问题提些看法,与他们商榷…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典商研究》,王裕明著,58万字,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该著以徽州典商为研究对象,以徽州典商文书研究为出发点,全面探讨徽州典商诸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握明清典当业和明清社会,重点认识徽商典铺的经营实态以及明清社会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口尤其是绝大多数精壮劳动力外出从业对咸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日渐凸显,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劳动力匮乏、人才缺失的问题相当突出。本文从咸宁农村人口外流的发展趋势、现状特点及成因入手,解析人口外流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分析当前形势下,人口与乡村振兴的因果关系与相关结论,并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过度外流问题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民居记载了徽州当时的各种文化观念。透过民居表面,可以探知明清徽州民居形成的内在原因包括儒道文化心理、风水观念、从商心理,体现了徽州古村落民居独特的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人口流失问题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深远,研究人口流失内生性影响因素的现实意义重大,黑龙江省作为近年来人口流失问题严重的省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章基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0~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人口流失的内生性影响因素模型,通过Eviews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回归分析,发现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主要受到第二产业份额、地区教育水平和工作待遇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缓解人口外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宁波商帮与徽商之比较徽州商帮是指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徽商是构成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重要力量。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6个县。徽州人稠地狭,但物产富饶,徽人经商,源远流  相似文献   

16.
徽州是全国现存历史契约文书最多的地区之一,它所存留的契纸中,以田土买卖的契纸最多。据笔者所见,它所存留的宋代原契三张,为国内仅见;元代原契二十余张,亦为其他地区少有;明清以后的契纸更多,这为我们研究徽州地区的土地买卖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徽州又是明清全国著名商帮——徽商的故乡,徽商的活动对徽州地区社会有很大影响。本文想以现存徽州契约文书为主要资料,探讨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与变化,并进而研究徽商与徽州土地买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钞晓鸿教授<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一书2004年由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作者十余年来探讨明清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史部分成果的一个结晶,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明清时期陕西商人、陕西社会、人口、清末民国陕西雇佣、租佃等经济关系研究;第二方面,关于明清时代"奢糜观念"及其演变、关于乾隆时代商业合伙的研究;第三方面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生态环境史学术史的研究及以陕西南部为例对明清生态环境史的探讨.从研究理路看,有对史料的专门考察,有对概念、范畴的理论思辨及界定,主体则是对明清社会经济某一方面专门问题的实证研究.纵览全书,我们不但可以发现钞著中存在诸多扎实新颖的观点、颇具功力的考证分析,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与时俱进[1]、关注新的学术增长点、关注现实的眼光和情怀.其学术价值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该书是对近代徽州地区封建租佃关系的一个微观研究,是《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的姐妹篇,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藏的一部分前后可比时间较长的徽州地主租薄。作者对这些地主租帐和有关文字记录,加以整理、注释、考订、统计、归纳,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400万各族群众是推动内蒙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主体力量,着力涵养人口红利对于内蒙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后,内蒙古从以前的人口流入区逐渐转变为流出区,而且流出的人口规模日益增大。2021年内蒙古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老龄化加剧、自然增长率下降、区域人口发展不均衡等人口问题日益突出,对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内蒙古人口外流情况,探讨人口外流的规律及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就内蒙古如何破解人口外流、涵养人口红利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冯立 《中国经贸》2010,(24):166-166
古徽州大地的明清民居,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中华大地上。它是古代徽州人理想家园,也是今天我们的精神寄宿地;那黑白灰朴素色彩组织的民居村落、富有韵律的马头墙,飞檐、门窗精美的装饰、至今保护完好的小巷让人流连忘返,似乎又让我们回到了那被时光尘封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