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灰土用作高速公路底基层材料,既可保障底基层的强度要求,又可大量利用粉煤灰,还可降低石灰和土的使用量,对减轻粉煤灰排放危害、保护土地资源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河油田热电厂粉煤灰、盘锦本地产石灰和风砂土为试验材料,首先分析了二灰土材料强度的形成机理,然后阐述了二灰土原料的准备工作,最后研究了二灰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以期得到满足高速公路底基层填料标准的材料配合比和施工指标。  相似文献   

2.
石灰土煤矸石作路面基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煤矸石应用于修建公路基层的实践,阐述了石灰土煤矸石作为公路基层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及石灰土煤矸石基层的施工工艺,并将当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污染治理相结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路基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质量。通过对8%石灰土路基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宝马拌和机拌和8%石灰土路基施工工序,并提出了相关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4.
刘坤 《中国城市经济》2011,(18):252-253
目前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在工程建设中关于路基暗穴病害探测与处理仍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石灰土作为一种路基填筑材料,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强度形成机理和施工技术,并着力说明在此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操作工艺,对湿陷性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蕾 《发展》2006,(11):158-158
针对民航甘肃省管理局空港花园住宅小区地基处理,阐明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自重湿陷洼黄土地基,可以全部消除湿陷性,提高地基的变形模量,降低压缩性,从而提高地基的抗变形能力和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建筑业农民工服务与管理,青岛市自今年10月1日起,市内四区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工程项目及标准化工程项目,将配置掌形考勤系统。到明年,青岛全市所有工程项目都必须配置掌形仪进行考勤。鉴于农民工长期劳作使得指纹长期磨损或灰土过多而无法得到指纹仪的普遍识别,青岛市将推行以人体手掌骨骼为识别信号的掌形考勤系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招标》2010,(25):28-31,26
房间内装修 1.房间内装修工程量 (1)地面垫层:素土,灰土,砼(2)地面防水(3)地面面层:抹灰,块料(4)楼面防水(5)楼面面层:抹灰,块料(6)踢脚:抹灰,块料(7)墙裙:抹灰,块料(8)墙面:抹灰,块料(9)天棚面积(10)吊顶面积  相似文献   

8.
<正>他身穿已褪成灰土色的马甲,粘着泥土的胶鞋,皱纹布满了被日光晒黑的面容,看上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人就是陕西省延川县老促会常务理事刘明升。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为了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控制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政府把目光投到了提高能源效率上。鉴于能源强度是能源效率的代表性指标,故需研究2007—2020年我国能源强度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应用分解模型,使用省级能源消耗和产出数据,将能源强度的变化分解为由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别导致的两部分。分解模型的结果表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升是近年来整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的变迁在2015年前导致了能源强度上升,直至2015年才对能源强度下降有正向贡献。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原因,以分析各因素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收入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城镇化主要通过改善产业结构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外商投资和资本劳动比通过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影响能源强度。而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禀赋对能源效率、产业结构都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两个模型的分析结果对如何进一步降低我国能源强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晒盐工艺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的存在形态与一般的非物质文化不同,其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关系密切。它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  相似文献   

11.
卢旭  吴延凯  陈搏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10-315
为指导不同岩性机制砂在沥青路面的工程应用,选择3种岩质机制砂制备沥青砂浆试件,采用单轴压缩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检验其结构强度和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X射线衍射仪的矿物成分测试,所选的花岗岩、辉绿岩、石灰岩为典型的酸性岩、中性岩及碱性岩;相比石灰岩沥青砂浆抗压强度,花岗岩砂浆强度低2.5%,辉绿岩砂浆强度高约12%;从残留强度指标看,石灰岩砂浆冻融强度比最高,但从冻融前后的劈裂强度来看,辉绿岩砂浆的抗拉强度水平更高,3种机制砂的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也呈现出一致的规律。与常规石灰岩机制砂相比,中性岩质辉绿岩机制砂兼具较好的材料强度与沥青黏附性,所制备的沥青砂浆抗压强度、水稳定性更好,具有良好的沥青路面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邓小兵  邹帆 《魅力中国》2011,(2):312-316
本文通过爆破实验和监测分析,研究芒硝矿井下中深孔松动爆破振动规律。监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双侧对称挤压爆破法的振动强度小于单测挤压爆破法的振动强度,长轴方向的振动强度大于短轴方向的的振动强度,随着地表震动矢量速度模最大值的增加芒硝矿的回采率呈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对非煤矿山井下爆破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显示,数字化具有减排红利,能够显著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且该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在西部和高碳排放强度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改善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强度。拓展分析显示,数字化减排红利的长期效应依然显著,且随着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减排红利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胡萌 《北方经济》2009,(18):68-70
2000年以来,青岛市工业能源强度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利用一个改进的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了青岛市工业所属各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行业结构对其工业能源强度降低的影响程度,发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而行业结构的变化是阻碍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形成效率节能而结构耗能的态势。其中,桌些行业对这种结构耗能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业节能降耗中,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孙健 《天津经济》2012,(2):24-26
我国已将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很快就要分解到各省区市。为研究天津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前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碳强度的因素,然后根据天津市在“十一五”时期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数量变化,找出影响天津碳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及相应的数量关系,再结合有关“十二五”规划目标,预计天津“十二五”碳强度完成情况。最后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6.
豫麦70种子经不同强度的均匀静电场作用一定时间或经相同强度的均匀电场作用不同时间后,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发现经不同静电强度和时间处理之后,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有明显的变化。本文对其产生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强度的静电场处理后,豫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均有明显提高。当场强为3Kv/cm的静电场对豫麦70种子作用30min时,它们的发芽情况及其发芽期生长的综合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报告》2006,(55):1-17
对1993-2003年期间我国能耗强度变化的分析表明,从两位数行业分类层次上看,各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强度降低是国民经济生产领域能耗强度变化的主要动力;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和众多其他研究的发现是相互印证的,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参数,确保地基处理效果,依托兰临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通过现场取样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加固前后的含水状态、孔隙特征、压缩特性、湿陷性等随空间分布变化规律,运用圆孔扩张理论分析桩间土剪胀特性、初始应力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间土含水率随其与桩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桩间土干密度、压缩模量随距桩体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孔隙比的规律则相反;在距桩身0.7 m半径范围内桩间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塑性区半径随剪胀参数的增加而增大,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得出石灰掺量为10%、桩径为0.4 m时,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合理桩间距宜取1.3 m。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构建“四化”衡量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减排视角下“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作用机制及影响关系。研究表明:考察期内省际“四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突出表现为扩张性负解耦,且解耦演进过程中省份间存在时间及空间差异性;地区间“四化”与碳强度的关联程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现象;短期内“四化”与碳强度的动态响应较为明显,远期而言“四化”对碳强度的冲击效果逐渐减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对碳强度的动态影响分别呈现“N”型“、倒N”型、“U”型和“倒U”型的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技术研发难度、市场竞争强度对新兴技术商业化过程中企业进入数量的影响,提出了企业进入数量差异性的三个假说,收集86个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新兴技术数据,采用企业进入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OLS和负二项回归检验了技术研发难度、市场竞争强度对企业进入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研发难度和市场竞争强度均正向影响了新兴技术商业化初期的企业进入数量,市场竞争强度负向调节了技术研发难度对企业进入数量的边际影响,并且这些促进效应不随时代变迁而产生显著差异。这解释了为什么新兴技术商业化成功时企业进入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企业进入数量乃至初始市场结构的内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