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婧 《魅力中国》2014,(19):312-312
代孕行为是人类辅助生殖方式的一种,是指夫妻基于种种原因不能亲自受孕,于是借用另一位女性的子宫妊娠为自己生育子女。代孕自出现以来因其有效的社会功能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因其衍生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也遭到社会各界的讨论。本文通过论述代孕行为概念,产生原因,对其舍法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代孕合法化及代孕契约适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于代孕技术,在立法上采取了禁止的态度,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使得日渐增多的代孕现象呈现出无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且代孕所生婴儿的法律父母为谁亦无法可依,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的现状,结合世界各国立法模式,认为我国对代孕应采取开放态度,承认其合法性,进而提出完善我国代孕立法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云琪 《发展》2015,(4):94
在现实社会里,主体的标表性人格权已经能为其带来经济性利益,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在商品化了的人格权展现出不同于传统人格权的独有特征,笔者试以此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代孕行为的法律规制——以“8胞胎”案件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孕分为基因型代孕和妊娠型代孕。8胞胎案揭出我国代孕无法可依的窘况。本文认为妊娠型代孕应该合法化,并从代孕监管机构、代孕主体条件、代孕合同的基本内容、代孕医疗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准入,以及代孕儿的权利保障5个方面对代孕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5.
王畅 《理论观察》2023,(5):110-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首次以制定法的形式明确了死者的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自1987年陈秀琴诉魏锡林、《今晚报》社名誉权纠纷案首开我国以司法保护死者人格权之先河以来,我国对于死者人格权的保护历经了判例阶段、法律解释阶段和制定法阶段。但法学界对于保护死者人格权的理论依据仍莫衷一是,世界各国对于死者人格权所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于死者人格权保护的法理基础的探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代孕的立法现状不尽相同,我国学术界关于代孕技术有赞同和反对两种观点,而我国法律禁止代孕.禁止代孕的原因是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内存在障碍.  相似文献   

8.
阮佳琪  胡建 《特区经济》2023,(1):123-126
鉴于实体法与程序法部分脱节,《民法典》第997条法条内容不必然限于人格权禁令。人格权禁令诞生于人格权固有救济理念,基于人格权请求权的特性而构建,虽以英美禁令为主要立法参照对象,但理应与英美禁令不同。其广义可包含行为保全和不作为行为给付之诉,狭义应仅指与诉讼完全分离的临时性禁令。为明确各制度之间的界限,狭义人格权禁令以追求程序高效便捷为核心目的,制度设计上可与诉前保全合并而创设为禁令,主要构建于非诉程序之上,引入法官自由裁量权,效力止于临时性。  相似文献   

9.
法人作为除自然人以外的最重要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与自然人一样,法人要独立存在与活动,也必须以具有独立人格为基础。目前学术界对于法人人格权问题的研究明显滞后,这不利于保护法人的人格利益,更加妨碍了法人参与民事活动的积极性,势必造成交易成本的加大。因此,对法人人格权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法人人格权是一类独立的民事权利,同其他权利一样,有自己的权利体系。受法人人格权客体是人格利益的影响,传统民法将法人人格权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这与一般人格权的性质不相符,也与权利保护的机制相悖。法人人格权的客体是法人人格,兼具人格属性和财产属性,由此决定了法人人格权体系由法人名称权、法人名誉权、法人信用权和法人秘密权构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人格权开始具有更多,更直接的财产利益,越来越多的被商业利用,人格权的商品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保护新时代下商品化的人格权已成为它法者当务之急.美国通过双重权利模式来规范人格权的商品化问题,德国则采用统一权利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应从其实际出发,借鉴这二者的长处来完善民法中有关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烙印越来越深地打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这种现象反映在财产法上至为明显,即使在人格权法上,也反映出人格利益的财产属性的加强。作为人格权商业化产物的商事化人格权,在商业化浪潮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侵害,商事化人格权人遭受的损害通常比普通人格权人遭受的损害要大的多,在实践中,对商事化人格权的损害行为主要有以下五类:侵犯公开权、侵犯信用权、侵犯商号权、侵犯商誉权、侵犯商业秘密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根据社会的表现形式对人格权立法进行创新发展是现代民法发挥实际作用的必要条件.通过观察可以明确得知,我国民法学界普遍认为民法典之中要规定人格权制度,是因为在发展中人们对于自身权力越来越看重,希望能从法律的角度为自己争取保护,比如:肖像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婚姻自主权等等,但是这些内容作为新社会下的...  相似文献   

14.
郑义明 《魅力中国》2009,(18):129-130
新闻传播是我们联系和沟通社会的重要纽带,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媒介。我国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新闻传播的自由权利,但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对相关的社会事物和公共人物进行相关的报道和评论,这就涉及到了人格权保护,新闻传播自由不是无限,而是必须定位于合法的界限之内。  相似文献   

15.
营利性法人人格权的行使符合人格权行使的一般规则,可以由权利主体自己行使,但营利性法人人格权所体现的主要是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法人人格权的转让行使成为必要与可能。文章探讨了营利性法人人格权转让行使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方式。并具体分析了法人人格权的授权许可、权利投资和权利转让三种转让行使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通则>将各种责任形式规定在一起,混淆了各种责任形式的请求权性质.人格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应该分别独立成编.人格权请求权应该包括预防妨害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侵权请求权包括损害赔偿请求权和恢复原状.  相似文献   

17.
贞操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学者主张将贞操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规定。程建刚、郝毓蓝与李春洁的案例虽然很小,看似与贞操权无关,但其中隐含的民事权利精神却折射出贞操权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撰之处,法学界对于《民法典》分则中是否应当设置人格权编、如果设置人格权编那么该编应当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立法机关采纳了在《民法典》分则中设置人格权编的学说,这不仅仅是我国立法方面的创先,在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典编撰中也极具先进性与创新性.文章从人格权权利性质、体系及...  相似文献   

19.
杨晶 《魅力中国》2013,(26):288-289
在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对人格权的立法方式产生了较大的理论争议。关于人格权是否应独立成编的争议更是激烈。其实学者们争论的关键点还是在于对人格权的性质理解的分歧,从而导致立法体例上认识的不同。中国学者传统观点认为,人格权在性质上是民事权利。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以维护民事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生命、健康、身体、人格尊严以及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各种具体权利。  相似文献   

20.
备用信用证的法律性质 备用信用证作为国际产品,各个国家所使用的备用信用证应该有其共性,这也使国际商会能够制定一个旨在适用于全球备用信用证的<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与一般商业信用证一样,备用信用证只要受益人提交了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开证人就必须履行付款义务,各个国家的备用信用证法律对备用信用证法律性质的规定应当符合其国际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