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完成人口转型的发达国家中,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已不再是农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实际上人口转型已成为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基于1980-2000年14个已完成人口转型的发达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通过农业技术与农业增长、人口转型与技术进步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验证了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数量的减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经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为重视农村教育、加快农业人口转型以及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同时给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利用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促进农业人口转型,借助科技投入步入高效益农业可持续增长轨道。  相似文献   

2.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导致了农业技术进步在时序上呈现为阶段性。由于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农业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必然导致农业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伴随着不同水平的农业技术,不同技术水平对应着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内在依存关系,又构成了农业技术与农业发展的阶段论。分析我省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阶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第一阶段,即1949~1964年。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农业技术进步工作就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尽管技术进步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反右扩大化社会震荡的影响,但却是我省现代技术对传统经验的第一次大挑战,使农业技术综合水平系数达到了3.3114,在农业这一阶段的发展中表现出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资料,1964年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已达到  相似文献   

3.
开放条件下的我国农业技术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入世将使国内农业技术供给曲线显著右移,同时将极大地刺激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但是,技术或知识的进步,包括技术从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不是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自发进行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对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采取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面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农业技术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的基础是传统农业技术和常规现代农业技术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方向的过渡、变迁。在分析中国农业技术“二元结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常规农业技术衔接的原则、途径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也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政府供给主导特征 ,在方向上而不是过程上可以用连—拉模式进行解释。通过对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进步的分析可以发现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不仅要按技术类型选择 ,还要按技术进步的过程选择。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机械技术进步以农户需求主导型为主 ,生化技术进步则应以政府供给主导为主和为先 ,技术成功后以农户需求主导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内核是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离不开市场取向的农业制度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农业制度现代化便没有农业现代化。因此,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制度安  相似文献   

7.
9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回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传统农业注入新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农业中技术进步不容忽视。中央一再强调发展农业的根本是靠科技。要使我国农业在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有必要探讨9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一、8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 80年代我国农业的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一样,是成就卓著而又徘徊不前的十年,总结与反思这十年农业技术进步的曲折历程,将决定我国90年代农业技术进步政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技术是按照人们所需要的目的,运用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借助人可以利用的物质手段而使自然人工化的手段。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70%。发展中国家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其科学技术进步是必然趋势,尤其要加大高技术开发和运用的力度。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它在二元结构的传统农业和现代大工业两大板块的夹缝中成长,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作为中国工业化、社会…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的技术风险构成及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君 《经济论坛》2003,(11):28-29
一、农业产业化与技术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产业的不断分化和升级递进的过程。其中,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应用对农业产业的分化、升级、递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农业产业化最终取决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能否转化为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还不算高,缺少重大的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供求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农业科研与…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靠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正不断缩小。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因素主要有:农业政策激励、资金供给和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吉林省这一农业大省主要县市的面板数据对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政府财政支出在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合理正确的规划财政支出将有助于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美、日、以经验与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进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农业的技术进步。诱发性技术进步和创新理论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进步取得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依据。中国农业资源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土地和水资源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巨大,这决定了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进步只能走“综合型、非均衡、动态式”技术进步路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 ,修正外生农业技术进步的假设 ,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 ,并以此对倍受瞩目也颇多争议的“东亚奇迹”及中国经济 ,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东亚奇迹”是传统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现代非农业部门的结果 ;是现代部门以资本反哺传统部门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也是现代部门均衡发展 ,吸纳剩余劳动力 ,加速结构转换的结果。因此 ,虽然非农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够显著 ,但劳动力结构转换仍然推动经济实现了持久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网络零售业的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较大冲击,零售业正在经历一次变革。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实现了四次变革,创造了百货商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和网络零售等零售业态。发达国家鼓励业态竞争、关注技术进步、适应消费需求和实行连锁经营等做法对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新技术进步模式是西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不但严重违背农业技术变革的客观规律 ,而且已经成为阻碍西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为了推动西部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解决和克服西部农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 ,客观上要求它创建一种适合西部区情特点和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技术进步新模式 ,这种包含着综合和创新内容的新模式就是“主辅型双轨制”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09年农业及涉农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业及涉农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正效应,TBT通报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将行业技术进步提升0.163 7个百分点;从农业及涉农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弹性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其技术进步贡献率不高。只有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自发技术转移和促进强迫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才能突破壁垒,推动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6.
根据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第一产业中间投入率的测算表明,这一指标呈现出了显著的上升趋势。在对技术进步与中间投入率变动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一趋势表明了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第一产业中间投入率的进一步分产业考察揭示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若干特征。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几点促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增长除受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等投入要素的影响之外,技术进步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扩展的CD函数,采用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广义技术进步中分解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农业结构效应和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影响,进而更为精确地测算了1995-2008年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明显,农业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动呈现分阶段的特征,而且近年间降为负值。  相似文献   

18.
评曾繁华博士的《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 ,全球 80 %以上的研究与开发投资、科技人才集中在占世界人口 2 0 %左右的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世界最大 50 0家跨国公司 90 %以上 ,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引擎 ,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 70 %的技术转让与 80 %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特别是 ,技术在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投入要素 ,至少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大量技术应该从国外获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虽然可以通过扶持国内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 ,形成企业技术内生成长机制 ,也可逐步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但在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条…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中国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论文主要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农业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代表的单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重点对这种生产率增长所反映的农业资源利用与技术进步特征进行讨论.分析表明,转型期中国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增长特征非常显著,是中国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充分利用现代工业品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则是这种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整个农业技术进步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诱致性技术进步特征,受整个农业资源禀赋和要素稀缺性的诱导.  相似文献   

20.
裴一雅 《经济师》2006,(11):234-235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适合农业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基础,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是关键,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国外发达国家进步的历程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发达国家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最终都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步入了现代农业国的行列。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多年,但调整速度和力度过于缓慢,调整效果不够理想,农业发展依旧缓慢,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进程和农业产业化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