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叙事理论为基础,研究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探讨公共外交叙事介入国家形象建构的可行路径和实施策略。文化认同、跨文化认同、综合国力及其派生出的政治经济关系是决定国家形象建构结果的重要变量,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产生偏差的根源是内外有别的文化认同,基于公共外交叙事完善自我文化认同、建构跨文化认同是塑造正面国家形象的理想路径。实施策略包括宣扬具有普世意义的本土价值观、搜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通点、遵循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元素推介路线、熟悉国际文化传播规则做好故事传播等。  相似文献   

2.
学术论坛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传播、教育、文化三个层次上,其发展趋势表现出全球化、本土化、区域化、校本化特征,其组织特点表现为路径多元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教育、创新教育、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生活教育等五个维面。目前,学术论坛中国化呈现出三个发展误区:形式摹仿、国际立场与区域性断裂严重、论坛文化构建的无目标性,因此学术论坛中国化的价值取向应由传播层面向教育层面转变,并应积极致力于文化层面的建设,依据各级各类学术论坛文化定位和内容结构选择的异同形成独具文化结构的品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化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汉服作为一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供消费者寻求精神文化领域的认同感,其市场发展也能为社会创造实质性的经济价值。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探究汉服文化市场现今发展趋势,能满足汉服文化产业链的战略多元化需求。本研究从社群传播角度剖析汉服市场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在群体文化认同、原创版权监管机制及混合型产业链构建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社会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与社会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两个环节,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社会进入了转型阶段,同时在文化层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冲突、文化认同。认真对待并研究文化层面的这些变化,探索文化领域发展、建设和创新的新路径,有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而和谐文化会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宋扬 《中国报业》2023,(5):184-185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要立足于国外受众、着眼于中国实践,讲求国际传播方式,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构建多维的叙事网络,打造多元的叙事平台。在国际传播中,除了主动发声,还要把“借嘴传声”摆在重要位置上,用更具国际特性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要利用好感传播的方式,引导各国民众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扩展到对中国的认同、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中国文化要“扬帆出海”,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的合作传播,实现“借船出海”是个有效途径。国际传播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传播方式。做好国际传播,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6.
高校党史教育中传播革命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同革命文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面对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问题,高校要建构以革命文化育人为主线的传播格局,利用现有的革命文化资源拓宽党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培育革命文化传播的载体,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党史教育与革命文化传播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省为研究领域,立足于"中国文化"视角,研究冰雪旅游项目开发与传播。分析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资源和冰雪项目现状,结合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特色,提出"中国文化+冰雪旅游"融合的项目开发区域、主题及对策,开发多种功能的冰雪旅游项目,创新冰雪旅游产品。此外,从传播定位、传播区域、传播媒介三个方面研究如何构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传播路径。以期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项目开发和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进程,英语教育不再仅仅是语言教育或者技能训练,而更关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问题,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育本身是要更好、更有效地为社会文化服务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正确对待多元文化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关系,从而使我国的英语教育得以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英语教学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等都有重大意义。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误区,即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而忽视中国英语和本土文化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平等的跨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给我国对外交往造成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精神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达到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健康、高尚、文明的文化意识、文化理念,实现在其内心深处对文化精神的感动和认同的目的。在构建大学生文化精神的过程中,通过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文化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时代是第三次工业浪潮不可忽视的重点,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互联技术的概况;其次,对传统形式的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进行逐层剖析,同时,对比传统形式的企业文化传播与移动互联时代企业文化传播的区别;最后,依据移动互联媒体的特点,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播企业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现代广告传播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手段.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最终接受广告内容,实现消费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和分析广告在消费者态度转变的关键环节——认同层面所施加的作用和影响来揭示广告传播建构消费者心理认同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消费者正确认识和运用广告信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将当代社会的认同危机置于新传播革命语境下进行考察,试图勾勒主体在数字化生存下的认同面貌,以此检视影响主体认同建构的技术因素以及个体的心理机制,进一步挖掘当代多元身份认同建构背后的深层逻辑。同时,通过对隐藏于媒介技术背后的消费文化逻辑的考察,探讨当代认同可能的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行动取向更突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利益诉求也格外明显,他们想要定居城市,却避免不了身份认同的尴尬。如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关键所在。从经济、文化、政治维度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遭遇的挑战,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建构了三个维度上农民工参与平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播叙事、传播风格和传播主体三个角度探析当下中国动画电影文化传播策略,进而讨论动画电影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为动画电影传播中华传统、推进文化强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语言技能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互动的过程,文化认同碰撞与建构的过程。语言与身份认同,尤其是文化认同息息相关,语言学习会改变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云南省昆明市三所高校泰语专业大二和大四学生的目标语文化认同的相似和差异。通过研究,文章发现年级是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之一,认同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加强。  相似文献   

17.
潘瑜琦 《中国报业》2022,(4):116-117
国家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国家认同作为社会意识,包括对于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以及国家民族的认同.大众传媒作为中介,通过渗透人民群众的生活来补充国家本源性匮乏,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议程设置下,建构国家认同.本文聚焦"新疆棉花"事件,以人民网报道为例,从三方面探讨大众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并分析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价值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三轴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明 《商业研究》2014,(6):178-182,192
中国的企业管理转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我国运用人力资源三轴管理模型需要嵌入文化因素,而文化差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三轴模式难以直接运用到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在理论上,文化价值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三轴模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实现合作共赢和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温氏集团的案例研究证实了嵌入文化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三轴模型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要回归到文化价值层面。  相似文献   

19.
"整合营销传播"这一术语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我国大陆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美国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已经初见端倪,但中国大陆的研究还与之相距甚远。本文针对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现状,从成果、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并结合中国的研究现状展开了相应评价,在此基础上希望为中国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构建以及实践工作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洪俭 《北方经贸》2011,(12):118-119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冲突,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难被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难被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难入人心;社会主义荣辱观难以生成。解决社会主义文化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可以在多元文化背号下建构起被人民群众所共同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认同中心,就可以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