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准的力量     
陆凤仪 《大经贸》2005,(9):12-12
在别人的标准面前,中国一直是个委屈的“孩子”,欲说还休。中国的委屈大可不必,因为在丛林法则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强弱之别。羚羊落入狮口,只能怨自己跑不过人家。  相似文献   

2.
一边是主办者难以找到称心服务商的抱怨,一边是服务商专业化价值难以体现的委屈。会议服务市场专业化之路,谁之责?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知道奥运会的象征意义,知道奥运会让中国实现了"最伟大的跃进",所以他们那么自负和敏感,对于伤害和误解那么委屈和激动。中国渴望拉近距离,消除隔阂,赢得尊敬。要知道经过了30年的努力后,中国一直希望在彼此尊重和保护独特性的前提下修建共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高昱 《商务周刊》2010,(14):8-8
“中国企业的绿色进化还只停留在企业家的嘴上”,企业家习惯于扮演为公众景仰的成功者形象,偶尔会在镜头前表达遭遇政府区别对待的委屈而博得同情,却少有勇敢的自省和谦卑的忏悔  相似文献   

5.
杨育谋 《现代商业》2004,(11):34-36
温州鞋再结“火缘” “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把蒙昧化为了灰烬,点燃了理性之灯。但是.在暴力者的手里.“火”却走向了文明的反面。在温州人眼里,这个文明的代名词浑身挂满了羞愧、耻辱、委屈和愤怒。这个中国的犹太人群落天生有恐“火”症、特别是那些鞋商们,简直是谈“火”色变。温州鞋业的历史就是一部焚烧与重生的历史,一部“涅槃”史。  相似文献   

6.
近几个月来,社会各界对垄断部门内部收入分配问题十分关注。媒体披露的电力部门高薪问题.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内部委屈”遇上“外部诘难”.攻之者言之凿凿.辩之者振振有词。几个回合下来.正不见胜负.岂料峰回路转,电力部门在全国范围以大规模的“减薪”主动回应。对此.有人美其名曰“减薪风暴”。但是.时下对“减薪风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赞成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看来.这场争论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7.
善待委屈     
人生在世,难得有终生不受委屈的人,就看我们怎样对待和理解. 来自单位的委屈可能多一些,复杂一些:既有来自上司的,也有来自同事的;既有调薪降级的,也有提拔免职的;既有批评指责的,也有讽刺挖苦的……无论是哪种委屈因何而起,都需要冷静,把胸怀放宽一点,看淡一点,想开一点,坦然对待,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感到宽松.  相似文献   

8.
近几个月来,社会各界对垄断部门内部收入分配问题十分关注。媒体披露的电力部门高薪问题,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内部委屈”遇上“外部诘难”,攻之者言之凿凿,辩之者振振有词。几个回合下来,正不见胜负,岂料峰回路转,电力部门在全国范围以大规模的“减薪”主动回应。对此,有人美其名曰:“减薪风暴”。但是,时下对“减薪风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赞成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看来,这场争论远没有结束。为什么“减薪”不能平抑社会上忿愤和不满。为什么电力系统职工的委屈不能换来广大群众的理解和同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问题的不透明”。迄今为止,垄断部门内部的分配制度和收入水平本身就是疑问一团,一团疑问。仅以电力部门的“三产”经营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就很值得怀疑,是否存在收入向计划外转移的问题。如果连垄断部门实际分配的真象都搞不清楚,那么对减薪的“百分比”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也不可能赢得多少信任感。到头来,是不是真的掀起“减薪风暴”,仍然归于疑问。人们的疑惑不解恐怕还在于,垄断企业是否正视本系统利润的来源。电力部门的有些资深人士往往热衷于谈论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形成的资产规模和发电总量在全球同行业中的地位,大有把这些成绩视同于自己的贡...  相似文献   

9.
贪婪与恐惧     
周航 《创业家》2013,(1):117-117
最近有报道说80%的中国人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我想在创业者群体里,这个比例可能更高,没有一个创业者不认为自己的主意和产品是最好的。但在投资人眼里呢?很遗憾,我的体会告诉我,通常都不是。遇到冷落和否定时,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委屈,恨不得心里骂:你们这帮人云亦云的投资客,  相似文献   

10.
中美贸易是个历久常新的话题.凡有举动,必然是财经媒体的热点.这种特殊的地位,不仅因为其第二大贸易伙伴的身份,更是一个大国对另外一个大国的微妙心态.从过去每年一轮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到不时挥舞的301条款,再到近年频频发起的各项反倾销调查和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问题.几乎每次都是美国发难,中国应招,处于尴尬被动中的中国抗议、不平乃至委屈自然难免.  相似文献   

11.
图说百态     
《中国报业》2013,(11):77-77
身份证、结婚证、准生证、营业执照……近来,对于办证难群众反映屡见报端..“中国式办证难”已不再新鲜,曾经有人将“办证难“比喻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磨破嘴、跑断腿”的辛酸流露出群众多少的无奈、委屈甚至痛恨.  相似文献   

12.
建行分行行长频频引咎辞职,其间也颇有一些委屈。但在上市的关键时刻,面对仍不断爆出丑闻的建行现状,郭树清只能“乱世用重典”  相似文献   

13.
“哭”并非弱势群体的专利.美欧这样的发达成员也是时常“掉眼泪,道委屈”。应该说,在对外的场合多讲讲自己不足的方面。并非一定是坏事。  相似文献   

14.
玛丽是某外贸公司的秘书。一天下午,因为工作上的一个细小失误,她被上司整整骂了两个小时。心情非常郁闷的她下班后就直奔公司附近一家叫"小华盛顿"的餐厅,决定用饕餮一顿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委屈。坐定后,玛丽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菜单,胡乱地点了几个菜,要了一杯水,就在餐桌前透过玻璃窗,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大街发呆。不一会儿,菜就上来了。玛丽拿起餐具,却不怎么想动手了。她原以为自己可以用吃来打败下午的委屈,可是,现  相似文献   

15.
海边 《现代商业》2002,(12):30-30
"投诉"是每一位顾客的权力,"投诉"的大门向每一位顾客敞开着.正是有了这扇甄别是非曲直的大门,顾客的"委屈"才得以澄清,买卖双方的矛盾才得以化解.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一提"投诉"两个字,人们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的"罪状"都强加于服务性行业的身上,片面地认为只有顾客才是受"委屈"者,而看不到服务员也又"受气"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蔡丹红 《商界》2008,(3):63-64
一个相信自己对企业具有绝对影响力的老板,可以将企业的运营委托给一个精明的职业经理人,自己退居二线。但他绝对不允许他在二线后,他对企业的影响力委屈在职业经理人之下。  相似文献   

17.
承受力论     
朋友问我,什么是成功的奥秘?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的答案常常是三个字:承受力。 吃非常之苦,冒非常之险,忍非常之辱,容非常之谤,立非常之志,淡非常之荣,承非常之重,才能干非常事,成非常之人。 回顾十几年走过的路,承受了多少委屈、痛苦和压力,只有自己清楚。可以这么说,从创业到事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次“承受力”的考验和较量。对肉体痛苦的承受力 刚创建水泥厂时,发生了一次着火事故,为了掩护工人,我全身烧得几乎没有一块好皮,脑袋肿得大如斗。医生说这人不行了,让家里准备后事。那种痛苦,没有亲身…  相似文献   

18.
程胜 《商界》2010,(9):136-139
新人缺,能人缺,干部更缺;生产部,营销部,研发部,全体逼宫,怎么办? 委屈、困窘,颜面全无的人力资源部长老牛被逼上梁山!  相似文献   

19.
从1000点到1757点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委屈了四五年的中国股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解放了!他们以一贯对股市的忠诚而奔走相告:牛市终于来了!然而,好景不长,IPO一开闸便突然间暴风骤雨,股指直指千五,他们又不禁开始怀疑:牛市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市场的调整是否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20.
在从前很长一段时期里,《交通法》曾经规定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撞由机动车担负全责。这个规定着实让我们这群有车族度过了一段郁闷岁月,说实话,每天被这个规定罩着开车,心里总是带着那么点儿不踏实、那么点儿委屈、还有那么点儿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