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省级行政范围、区域边界维度,针对中国当前各省级区域农业科技专利普遍缺少跨省协同合作这一现象,选取中国农业科技跨域合作数量最多的四大省级行政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为研究对象,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探析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关系邻近性对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理邻近、关系邻近普遍显著正向影响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而反向表征技术邻近性的技术距离对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的影响正负不一,技术距离的平方项对农业科技跨域合作影响普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支付能力和综合公平等原则对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可将中国30个样本省域划分为9个碳排放集结域;省域碳排放处于"比较公平"状态;要实现"十三五"减排目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碳排放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空间效应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沿海省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2008—2017年10年间中国沿海省份数据,通过莫兰指数探究了各省份间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解释在地理区域上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旅游业发展对各省域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区域科技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健康性有赖于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有机、高效协同发展。以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位,在构建科技创业孵化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2013—2019年各省域科技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动态协同效应,基于泰尔系数和变异系数法分析省际科技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协同水平,结合各省域协同水平进行类型划分并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省份科技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仅有极少数省份实现良好协同;排名靠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我国科技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失衡现象;区域科技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协同水平呈现出东—中—西—东北部的阶梯式下降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彭志敏  吴群琪 《技术经济》2017,36(12):63-71
利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理论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和GeoDa0.95软件,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态势及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平衡,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偏低;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省域两业融合态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三级阶梯"空间分类特征;中国省域两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且呈逐年提升态势;中国各省域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非均衡化发展态势,两级集聚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鉴于创新要素流动受到省域户籍、财政等政策的影响,以省域为研究载体,研究省域协同创新主体间互动可以动态反映在同一基础条件下创新驱动经济的协同过程。以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科技服务子系统的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理论模型,基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2009-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各省复合系统中子系统有序度、协同度以及各个协同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现不同地区创新优势不同,各地协同创新联盟核心创新主体应有差异;政府是否参与协同创新应有所选择;湖北省复合系统应深化科技服务子系统下层子系统与高校子系统、科研机构子系统间联系;江西省复合系统应以产业子系统为突破口,形成多向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物流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等西部省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对中国西部区域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西部各省域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状。通过采用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区域物流业及其相关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影响调查,反映了西部各省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关联度之间的互动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取得西部省域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并不显著的基本结论,西部各省市区的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省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在产业间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差异,应当探索符合区域自身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8个省域的金融发展差异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在1992—2008年间,中国金融发展在省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内部来看,在同一时期,中国东部和中部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内部亦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西部内部省域间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2010-2016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通过省域高校研发人员区位熵来衡量其集聚水平;综合考量高校科技项目和经费、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科技获奖等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协调发展系数和Sperp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存在不平衡性,集聚程度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相关关系,但协调性总体偏低,研发人员集聚滞后和科技创新能力滞后的情况均存在,总体上看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下降趋势。在新的历史阶段应保障高校研发人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合理有序的流动,加强区域高校合作,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环境。研究为促进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因数据不全,西藏除外)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产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归纳出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东部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以及各省(区、市)之间科普的非均衡发展现状,指出区域科普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探讨了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有科技活动效率研究存在异质性缺陷,导致无法深入分析引发效率差异的区域演进成因。应用超效率测度理论结合偏DEA视窗法,实证分析2010—2019年全国内地30个省(市)科技活动效率的动态演化进程,并从科技资本投入视角构建面板数据方程,考察不同资本类型驱动下我国科技投入效率空间溢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同时,应用Moran′sI指数衡量各省(市)科技活动效率与空间集聚关联性。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活动效率整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减缓—明显下降的发展态势,其中,东北地区效率饱和,投资冗余明显;华北地区效率偏低,高效率省(市)带动能力突出;华东和中南地区效率呈螺旋式上升,区域内省(市)组团差异明显;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效率偏高,但省(市)分化差异明显。从整体看,我国科技活动效率溢出能力显著,政府资本与企业资本对总效率溢出呈正向影响;外来资本对总效率溢出无明显影响,且资本效应的空间关联性不显著,绝大多数省市的科技活动效率提升处于资本弥补阶段,极少省市处于资本驱动状态。  相似文献   

14.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三农”的现实性和国家农业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决定了农业知识源头的大学、涉农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农户之间必须构建知识联盟关系,开展协同创新。以农业知识创造与传播主体之一的农业院校为例,从协同创新的定义、特征、内容、运行模式等理论建构入手,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政府、校际以及校内等不同管理层次所应采取的相关措施,即宏观层面:政府营造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中观层面:构建政产学合作、交流的运行机制;微观层面:改革农业院校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结合DEA BCC模型与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内地29个省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及区域均衡性。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中国科技金融结合的综合效率均值、纯技术效率均值及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827、0.950、0.866,科技金融效率为非DEA有效,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有待加强;②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2006-2016年,科技金融结合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V”型变动趋势,科技金融效率尚未形成持续稳定增长态势;③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科技金融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比较而言规模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④从空间差异与区域均衡性上看,不同省市科技金融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科技金融效率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各省市科技金融发展失衡程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发展中无序竞争、缺乏合作、强弱不均等现状,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集中度与极化度模型,分析其科技创新极化效应演化过程,并识别省际间“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结果表明,从流域整体层面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处于极低极化水平并呈持续下降趋势,强科技创新省区对弱科技创新省区形成弱“涓滴”效应;从上、中、下游分区域层面看,各区域科技创新均处于极低极化水平,并分别呈现持续上升、先升后降、持续下降趋势,强科技创新省区对弱科技创新省区依次表现为弱“虹吸”效应、先“虹吸”后“涓滴”、弱“涓滴”效应。最后,从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质量、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