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胜会  宗洁 《南方经济》2016,35(8):75-93
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势制造业指数和区域协调指数,并运用系统耦合和协同论的有关原理,进一步构建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耦合模型,测算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珠三角地区的优势制造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级化程度较低;第二,城市优势制造业指数变化趋势呈现分异特征,即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少数几个城市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协调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特征在横向层面表现为高度耦合协调,在时序层面表现为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与非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窦燕  季书羽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46-35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变,社区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着力点。虽然中国的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绩,但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设施配置的差异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设施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网络兴趣点(POI)数据和路网数据,分析城市各区县社区设施数量特征,通过构建单一维度剥夺指数和多维剥夺指数,探讨城市社区设施的空间剥夺程度及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数量上看,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设施分布不均衡,新市区最多,在6类不同设施中,购物及商业服务设施数量最多;②单维度剥夺指数的结果分析表明,6类设施对应的单维剥夺指数整体从城市中心向外围空间递增,但不同剥夺维度呈现不同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③多维剥夺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呈现“中心低、外围高”的格局,城市西南部的剥夺指数稍大于东北部区域,当延伸到绕城高速附近时,多维剥夺值明显上升;④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分异及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购物及商业服务对多维剥夺指数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将多维剥夺程度高的社区划分为4种类型,即教育交通剥夺型、体育服务剥夺型、教育医疗剥夺型和体育教育剥夺型。通过对社区设施空间格局及其剥夺的分析,为解决社区设施空间剥夺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塌陷问题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区域塌陷指数,使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十五”时期至“十三五”时期(2001—2020年)我国区域塌陷程度进行实证测度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区域塌陷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塌陷程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梯度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我国区域塌陷指数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总体呈倒U形变化。我国区域塌陷的演进趋势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与西部变化相对平稳,中部先“塌陷”后“崛起”,东北塌陷程度升高;南北差距不断扩大,但东西差距仍是主要矛盾。经济、人口、城镇化、行政级别、科技、交通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我国区域塌陷的空间格局分异。  相似文献   

4.
郭冲 《科技和产业》2023,23(16):37-43
将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特征概括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开放协同及品质提升四大维度,并以四大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构建包含20项二级指标的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19个国家级新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差异化明显,基本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内陆梯度下降的分布格局;国家级新区在四大维度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尤其是创新驱动和开放协同维度的分值离散程度较大,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12—2021年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维度构建物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测算沿海地区物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地区物流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和五个分维指数纵向呈上升态势,横向呈低—中—高三个类型;物流经济高质量发展5个维度发展指数及其低—中—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统计上显著;5个维度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和分维水平分别处于中级向良好、初级向中级趋好状态。研究结论可为协调推进沿海地区物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包一帆  陈军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76-381
城市群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基于协调发展视角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进行测度分析。先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4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再通过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对城市群整体以及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4个维度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经济韧性关中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显著。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综合韧性较低,且发展不均衡,但近年一直是呈现缓步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关于城市协调发展、提升城市韧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照不同省份区域石墨烯专利数量、技术领域、创新主体3个不同维度构建R-NFA动态分析框架,利用二维矩阵图归纳不同区域专利发展的3个维度具体特征,综合3个维度的各省份石墨烯专利数据,利用SPSS系统聚类发现,中国石墨烯技术创新发展区域可分为4个梯队,每一梯队表现出不同发展特征。研究的重要政策启示在于中国各省份区域石墨烯技术创新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由各省份经济发展层次不同决定,在石墨烯助推中国深化供给侧改革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下,需要深刻审视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方向和阶段。  相似文献   

8.
王乐  潘朝  谈群 《科技和产业》2022,22(6):176-182
从基础设施、交易规模和发展潜力3个维度,选取中国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及其3个维度指数,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东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就其3个维度来看,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个子系统中选取23个指标,构建了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模型结合ArcGIS相等间隔法,从时间上纵向考察了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并对同一时点下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近17年来,广东省及其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变化,转折点为2008年;广东省城市各子系统承载力指数存在明显的分异,改革开放政策、环境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以及市场的自发调整是导致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周刊》2004,(50):28-29
在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其实早已开始,在1980年代,这种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城市人口、城市面积、工农业总产值等城市规模的指标之上。到了1990年代。城市的竞赛更多地用城市综合实力来体现,当时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排名曾引起巨大轰动,随后成为各城市标榜其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综合实力及国际化被赋予了更多内涵的垃市竞争力所代替。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升到在和谐环境的基础上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角力。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分析和整理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中国情境下把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纵向、横向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并以此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项Logit回归模型。通过调查数据和采用Eviews软件对此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资本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横向关系维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纵向关系维度,最后是社会关系维度。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型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由有"背景"开始逐渐向有实力转变。文章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印证了学者们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丰富了企业社会资本在中国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以来,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发展中小城市,就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景观生态重建理论为基础,探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包括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指数的选择、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和景观格局的优化等,综述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分布呈现四个组团。在未来发展中,应当依据三大区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城市国际化建设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加需要良好的公共文明水平作为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的背书。本文分析了国际化城市对公共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指出现有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在国际化城市建设视野下,重新界定了公共文明的内涵以及公共文明测评的六个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厘清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首先利用熵权TOPSIS法建立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选择灰色投影关联模型对福州市2009—2018年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证实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存在高度相关性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对环境规制和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实证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水平在近10年间以7.88%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最小的是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灰色投影关联度很高,环境规制2个分维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占比.经济发展质量5个分维度与环境规制的相关关系比较结果为共享维度>开放维度>创新维度>协调维度>绿色维度.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的一元二次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呈现"U"形的非线性关系.最后,提出扬长避短加大环境保护政策的支持力度、调整"唯GDP"的政绩考核标准、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环境规制强度等对策建议,全方位推动环境规制和福州经济发展质量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以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级旅游景区、街区和旅游休闲城市等为代表的优质旅游供给成为重点建设项目。然而,目前从建设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视角下,关于我国城市间以及我国与国际样本城市的横向比较研究较为匮乏,未能呈现出我国城市在建设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中存在的差距。基于此,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在横向对比超一线城市与热点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对标国外典型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我国建设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发展路径。分析发现,在国内城市间横向对比中,我国超一线城市与热点旅游城市在生态宜居方面表现相当,而超一线城市的便利设施与旅游吸引基础比热点旅游城市更具优势;在国际比较中,我国一线城市和热点旅游城市在入境旅游接待规模上与国际著名旅游休闲城市差距明显,国际著名旅游休闲城市的共性在于鲜明的人文或地域特色、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国际化旅游公共服务和国际化的旅游活动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指标体系 为尽量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竞争力的大小,本文参考并选用了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和王秉安等人关于区域竞争力实证的指标体系.在对<上海市统计年鉴>和<深圳经济特区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光盘等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国际化程度竞争力、政府管理效率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等8大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文在尽量系统、全面的思路指引下,拟对影响综合竞争力的8大因素共计30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具体指标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测算了1990-2008年以城市人口规模表征的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波动较小,有趋向集中分布的趋势;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层次断层,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成熟。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强化超大城市,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城市,发展完善中小城市体系"的原则,逐渐建成"金字塔"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总体设计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障与改善民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设计一套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可量化性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与进展,在政策层面上起到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整体框架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据处理、评价指数计算等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通用规则,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我国区域民生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考察。通过编制与分析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加强了对中国民生区域发展差异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与理解,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