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扬  余壮雄  冯柏睿 《南方经济》2022,41(11):109-127
文章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基于个体选择的微观机制,考察了出生地规模对个体收入的时间效应、空间异化效应、代际传递效应和迁移效应;从出生地规模这一独特的视角,解释了收入差距持久性的成因。研究发现:出生地作为个体的初始禀赋对个体未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出生地规模越大,个体的未来收入越高;这一效应伴随个体在出生地的成长时长增强,并依据不同城市的特征产生空间异化效应。另外,出生地规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未来收入,也对个体的迁移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个体的迁移选择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规模分化。具体而言,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迁移概率越大,且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越趋向迁移到比出生地规模更大的城市;而迁移个体的迁移次数越多,出生地规模的收入效应越强。基于上述出生地规模对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迁移效应,家庭效用最大化的个体将趋于迁往规模更大的城市,这将引起城市规模分化加剧。文章证实了初始禀赋对个体收入影响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并为城市规模和个体收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2-2010年四川省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推进影响程度不同,四川省大规模城市(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发展满足规模经济效应即城市整体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城市的规模化是实现城市规模效应、经济总量优势,提升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省16个地州市2008-2015年的旅游经济位序、规模类型演化过程进行探讨,并借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差异度模型对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下游旅游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位序变动较为频繁,上游旅游经济规模类型较大的城市位序保持稳定,而旅游经济规模中等城市存在向低层次转移的现象;旅游经济规模分布基本遵循位序-规模法则,具有双分形特征,其中标度区一中城市数量逐年增多,表现出较为均衡的规模结构特点,而随着标度区二中城市数量的减少,集中程度也在逐年增大;从差异度模型来看,云南省旅游经济规模总体呈均衡发展,但两标度区之间的差距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城市数据的检验,发现在中国城市规模效应存在以下特征:城市人口、就业人口与城市人均GDP和平均薪酬显著正相关,而城市人口密度对人均GDP(薪酬)影响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行政力量带来的财政和金融优势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原因。同时,我国城市并未出现市场经济发展所应有的专业分工扩展现象。城市规模扩大导致了污染排放上的集约效应,但会对公共资源产生拥挤效应。这些结论说明,我国城市发展有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朝晖 《科技和产业》2011,11(11):129-134
利用福建省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该省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关系,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都具有正向作用,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长、短期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952 199和0.542 955。滞后2期的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格兰杰原因;滞后4期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7.
规模与效益     
规模与效益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规模越大有时候效益非常好,但是有时候规模越大办事效率反而会下降,办事的繁文缛节多而复杂。因此一个企业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规模要适当,符合企业的发展,不能盲目扩大。  相似文献   

8.
陈阳  唐晓华 《南方经济》2019,38(3):71-89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政策,对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的争论焦点,即大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和中等城市重点论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现行城市规模政策的不足之处,最后表明可持续发展是合理城市规模政策的内涵核心,只有符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诱发和引导合理城市规模政策.  相似文献   

10.
柴国俊  邓国营 《南方经济》2012,(10):162-172
不同规模的城市通常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多种理论假说。我们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借用外债的规模问题段明权借用外债并非多多益善,加强外债规模管理,是加强外债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基础,是中心环节。外债总量是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防止外债规模失控,保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定协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确定合理适度的外债规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Armey曲线效应是否存在呢?如果实证结论存在,则可以从一个全新角度来评价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有效性,为我国政府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最优规模,提高增强政府调控资源的力度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基于1998-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文章采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来检验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Amery曲线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Armey曲线所描绘的非线性效应;平均最优政府规模为10.04%左右,且在大多数年份内中国政府规模存在扩张无效率的嫌疑。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算泛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熵,对城市规模与两大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水平相对不高;其他规模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尤其特大城市比其他规模城市具有更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但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普遍较低。此外,2014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间均有某种对应关系:制造业与城市规模之间大致呈“倒V”型分布;生产性服务业随城市规模递减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测算了1990-2008年以城市人口规模表征的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波动较小,有趋向集中分布的趋势;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层次断层,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成熟。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强化超大城市,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城市,发展完善中小城市体系"的原则,逐渐建成"金字塔"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5.
唐晓东 《开发研究》2005,(5):96-97,69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合理预测城市人口规模能促进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城市经济生产函数即GDP与社会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计量经济分析,预测一定时期与GDP对应的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再通过二、三产业劳动力负担人数求得城市人口总量,对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形成规模效应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引入先实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效应的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核心内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形成规模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京津沪渝是我国城市化的引领者和典型代表,在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绿化条件等城市居住条件上大幅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但人口集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接踵而至。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要。本文:首先,梳理了适度人口规模的相关研究并回顾了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的城市与人口的历史变迁;然后,将适度人口规模解构为经济发展适度人口规模、社会生活适度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适度人口规模,并选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作为适度人口规模估算的三类主要指标,对京津沪渝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测算,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给予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 城市规划的误区1.城市规模上贪大。城市规模即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就全国城市整体而言,其主要倾向是城市规模上贪大,城市建设上求快。一是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张;二是郊区迅速城市化。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无序发展现象比比皆是,城市规划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发展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城市已经没有"硬界限"了。有些大城市  相似文献   

19.
一、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分析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后个别年份的深圳、珠海和东莞3个有代表性的市作比较,原因是这3个市几乎处在同一时间的起跑线上,市区范围基本都包括全市,但规模不同。下文详细分析不同的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关系。1.城市规模与第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情况。重新审视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并解释了我国城市数量"奇迹"增长和趋于稳定的典型事实。未来我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将由"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张",呈现相对规模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Kernel密度分布从"双峰状"演变为"单峰状"。同2000年以前相比,城市初始规模同城市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城市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则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