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城市社区是现代城市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应对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危机的有效途径。积极寻求社区治理网络关系结构中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最佳利益契合点,整合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优势,以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行动实现城市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流存在运行成本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的不足,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革新的国家级新区物流能力建设中对物流资源体系化、发挥物流能力功能并保持其稳定性过程中提出了迫切的法制需求,但国家授予的"先行先试"权性质不明、符合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规则缺乏,现行物流制度体系紊乱造成的政府物流能力建设职能管制色彩过浓、公共服务角色缺位,以及新区物流制度地域性局限等法律阻碍因素困扰着新区的物流能力建设。新区必须以法律制度为手段,使物流能力建设复归于便利资源流动,善用"先行先试"权变通适用既有制度并进行物流能力建设制度创新,以实现市场与政府、区内与区外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面对海洋开发活动日益加剧、海洋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海洋环境治理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海洋环境治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海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分析海南省海洋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出发,找出问题,并围绕多元主体和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农村垃圾"碎片化治理"的模式下,本文认为实现农村的良性发展,除了权力主体积极参与的动力因素外,还要有高效有序、协同互动的运行机制。实际上,各类利益组织也在以积极的参与姿态营造着农村的现在和未来。本文在协同治理的视阈中,探讨农村垃圾协同治理的可能性以及试图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基础、多中心治理主体(政府、企业、农民、农民自组织、媒体等)互动合作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8.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公共治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一个重要的瓶颈是治理主体多元化使得主体间责任界限趋于模糊,因而出现的难题是如何克服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可能出现的责任推诿等问题.本文在对公共治理的内涵及其价值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共治理典型案例的分析,观察多元治理主体之间责任界限的问题,并通过对如何克服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可能出现的责任推诿等问题的探讨,提出源于公共治理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开发研究》2017,(3)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现代化不仅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发展的活力,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结构是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方向和目标。要实现从传统治理结构向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转变,需要双重整合机制来实现。第一重整合机制是刚性的整合机制,通过正式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来明确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间的权责,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塑造包容、民主的社区议事组织和议事程序,形成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方式;第二重整合机制是柔性的整合机制,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塑造形成社区协同治理意识,提高治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降低治理结构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以及利益协调和补偿中的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双重整合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公共财政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政府、高校、市场、社会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主体,拥有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在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各主体间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本文试图探讨政府、高校、市场、社会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通过寻求政府支持、改善高校自治、引入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与功能区实态及其战略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国家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权限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决定着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效益,功能区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管理体制和功能区设置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考察四个国家级新区的管理体制和功能区设置,可以发现:管理体制与功能区设置之间交互影响和协同演进决定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14.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究资水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可以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以资水流域为对象的研究表明,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在认知能力、组织运行、制度构建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要形成多元共治机制需要进一步树立共治理念、明确权责、健全制度和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5.
16.
《特区经济》2019,(7)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区域优势产业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本文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为样本,选取二位数工业产业数据,对2003-2015年两新区产业共聚发展演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未来产业共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两新区在产业布局上呈现错位发展态势,具体而言,浦东新区产业共聚集中分布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间,而滨海新区产业共聚则集中分布于资源密集型产业间;第二,2003-2015年,浦东新区产业共聚水平整体成上升态势,且共聚产业分布发生较大调整;滨海新区产业共聚水平有所下降,且共聚产业分布并未发生明显调整;第三,预测分析发现,现有浦东新区共聚产业集聚程度将有所降低,滨海新区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间的共聚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主体是一个由政党、国家、社会组织、民众四个层次纵横交错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它们之间各有分工,互相依存,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其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从科层制理论与渠道权力理论视角,提出"政治权力结构-权力运行规则"的融合性分析框架,对湘江新区与属地行政区的融合发展机理开展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湘江新区与行政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得益于两区"合二为一"的领导权力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平衡两者在功能、发展目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方面的差异,借助高层级的行政关系使两者开展合作,进而促使"两区"之间形成高级的协调机制,而国家和省政府对湘江新区高级别的赋权支持和政策扶持形成的经济激励机制,在微观上促成"两区"融合发展.研究对融合发展的现实启示在于,一是要从顶层设计层面理顺权力主体的体制机制关系,让"两区"融合发展的经济目标从根本上趋于一致,配套相应的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和政策激励;二是用"单头多线领导"取代"双线并行"的领导方式,高层级行政机构要为"两区"协调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三是善用经济政策,通过财政扶持、人才引进、教育医疗资源倾斜等配套措施联动,实现区域融合共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