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作为中国研究方法的文史哲传统",对此表述,我想提出一点商榷意见.我的基本观点是,回到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的中国研究方法是经史之学.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史哲"只是传统经史体制崩解后,被迫寄身于现代学术体系中的残片.如果我们意欲接续中国学术传统并予以弘大,那就应当接续经史之学传统,尤其是发现并弘大20世纪的经史之学,从而在更大范围的新天下发展中国式社会科学体系,下面我略微做一点论证.  相似文献   

2.
民间历史文献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文字资料,似乎与"文史哲"传统相去甚远,难以登大雅之堂.不过,我们从事民间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总是觉得其中有一套通用的话语系统,来自于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或者说是中国本土的文史哲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史传统,实际上也就不能真正读懂民间历史文献.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史哲传统(经史传统)同样可以作为研究民间历史文献的方法.我在这里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民间历史文献如何使用经史传统,二是经史传统如何进入民间历史文献,三是如何从经史传统研究民间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11月,在云南大学举办的第十八届开放时代论坛上,我以《作为经济史方法的“食货”》为题作了一个发言,后来《开放时代》整理出来发表了。在那个发言中,我谈到,作为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的“食货”概念,与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并不是可以在意义上相嵌合或相转换的范畴,无论是把“食货”看成是一个在同一经济理论体系下同市场相对应的财政范畴,还是把“食货”置于社会进化逻辑上看成是可以用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理论推演的前资本主义分析方法去认识的经济范畴,都是不恰当的。我近年来在不同场合提出这种说法,由于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论说,引起了一些误解,因此,我想利用这个会议再进一步作一些说明,希望得到大家批评。  相似文献   

4.
张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意义 我理解,本次论坛的主题"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这一提法,是我们学界第一次明确地、公开地将"社会主义"提出来,作为一种"新传统",并且要从"学术视角"来严肃对待这一新传统.  相似文献   

5.
苏力 《开放时代》2021,(1):38-52
一、文史传统作为方法? 虽然奔着"作为中国研究方法的文史哲传统"这一主题,我原来提交的文章实在有点勉强.勉强不是因为敷衍,而是不喜欢抽象地谈方法,我喜欢奔着具体问题去,把有关方法的考量都置于其中.抽象谈方法很容易是虚晃一枪,最多令受众"不明觉厉"而已.具体实在的研究,无论结论对错,受众都会用自己的经验来比较、分析和评判.我也不是反对方法,只是一直认为,人类总体上更关注后果,所谓"实质正义",而真的不那么在意研究者的意图、程序或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猛:新中国意义的思想方向 这两天讨论了丁耘《道体学引论》的许多具体问题,我想最后跳出具体问题,谈谈对丁耘研究整体意义的一些理解.丁耘的工作应该怎么界定?仅仅用"中国的形而上学"或"现代中国的形而上学"来概括,可能都不够准确,或许可以称之为"新中国的形上学",相较之下,吴飞和唐文明的研究对象就是"旧中国的形上学".新与旧本身没有褒贬之义,但确实隐含着关键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猛:新中国意义的思想方向 这两天讨论了丁耘《道体学引论》的许多具体问题,我想最后跳出具体问题,谈谈对丁耘研究整体意义的一些理解.丁耘的工作应该怎么界定?仅仅用"中国的形而上学"或"现代中国的形而上学"来概括,可能都不够准确,或许可以称之为"新中国的形上学",相较之下,吴飞和唐文明的研究对象就是"旧中国的形上学".新与旧本身没有褒贬之义,但确实隐含着关键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顾家宁 《开放时代》2015,(2):217-223,9
在《国史纲目》一书中,作者承继朱子、钱穆等前贤之志,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精神,尝试建立一种兼具价值根基与理论深度的国史叙事。"精神—秩序"、"观念—制度"的二元互动视角,使之具有文明价值的自觉担当,构成对史学研究碎片化倾向的反拨;而以现代社会科学视角进入对经史典籍的理解,则使之能够以治理典范的转变为中心而梳理出对中国历史演进轨迹的独创性解释。上述两者,分别在"道"、"术"二维中体现出国史书写的新典范意义。如何在贴近华夏文明之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完善历史书写技艺,同时借鉴经史互证、载道求真的古典学术传统,实现史、论之间的合理平衡,是为新国史书写在知识与价值层面立定自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爱之深,恨之切",越是研读经济学著作,我越对一些经济学理论"深恶痛绝".因为钻研到最后,你经常会发现某些所谓的经济学原理、定理甚至概念,不过是一些学者"在想象的约束下表现高超智力"的结果,如果这些理论真的可以算作经济学的话,我只能无可奈何地叫它们"虚幻经济学".让我们从概念和传统两方面看看这门学问的"精彩"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而立之年。值此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与厦门大学历史学系邀请国内经济史研究重镇的代表和知名学者莅临厦门大学,于12月13日召开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暨中国经济史研究再出发"学术讨论会。老中青三代学者共聚一堂,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自己成长的经历,倾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用社会科学方式诠释中国文化最经典的概念之一,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也呈现出一些局限.本文从丧服制度的角度指出,差序格局概念的解释力,主要在于它很好地把握了"亲亲"原则,但却无法解释"尊尊"原则;而费孝通先生所谓的"自我主义"其实是"利己主义",无法展现丧服图中"己身"的意义.通过对丧服体制的研究,我们应该可以进入对中国文化结构更立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应星 《开放时代》2021,(4):27-32,34-52
本文针对中共党史研究目前存在的碎片化等问题,借助中国传统文明的"经史"概念,提出了对中国共产主义文明研究的整全性路径的思考.文章对中国共产主义文明的"经学"内涵和外延做了初步的界定,指出了既往"经史合一"和"经史分离"的研究路径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而后以个人的若干具体研究成果或研究设想为基础,展示了"纳史入经""以史解经"的路径.在此过程中,本文强调了"经""史"之间合理的张力以及高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3.
王信然 《开放时代》2024,(2):125-139+8
“义利之辨”在思想史上有“儒者第一义”之称,但它在近代中国“经济史”创作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上的意义,特别是与早期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晚清民初儒者、经济学家陈焕章通过“义利之辨”的经济史展开创作《孔门理财学》,认为“是书实可名为《中国生计史》”,基于时势构想了植根儒家传统以政制为中心的理财学。本文试图分析陈焕章借鉴德国历史经济学派写作方式,会通经典世界的理财学与历史世界的生计史,以“义利之辨”为主旨构建基于“家”的社会主义,反映了唯物史观被引进和社会经济史范式成型之前本土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可谓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远的学问之一.在西方,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从学科意义上构造并使用了伦理学.在中国,虽然在19世纪之前没有出现"伦理学"这一学科范畴,但早在商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次论坛的主题,我把它解读为是要在研究中注重经验对象内在的人文性.无论是研究当下的社会世界,还是过去的历史世界,都应如此.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因偶然的缘故而与中国革命史研究结缘.在我看来,革命并不是只能运用一些普适"变量"来加以解释的经验对象,而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的充满人文性的特殊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本次论坛的主题,我把它解读为是要在研究中注重经验对象内在的人文性.无论是研究当下的社会世界,还是过去的历史世界,都应如此.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因偶然的缘故而与中国革命史研究结缘.在我看来,革命并不是只能运用一些普适"变量"来加以解释的经验对象,而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的充满人文性的特殊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专史.它是介于经济科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不属于《通史》经济部分的简单抽引,也不属于《政治经济学》抽象原理的一般具体化,对于经济科学与历史科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学科直到今天还很薄弱,需要群策群力,积极发展.近来,我在编写新著《中国经济简史》、《东北经济史稿》,深感地方经济史研究在整个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象东北这样的地区经济史尤其需要奋力开拓.  相似文献   

18.
"东方哲学"是"东方"区域认同的最高层面.对"东方哲学"的确认在东方学理论建构中具有一定的统领作用.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在"西洋哲学-东方哲学-中国哲学"的比较中探讨"哲学"与"思想""宗教"之别,明确了中国哲学的"哲学"属性及合法性,论证佛学的"东方哲学"属性,又确认了儒学、道家之学的"东方哲学"性质.但是由于"中西哲学"模式独行乃至习惯上的"以中代东",东方哲学的系统建构与哲学史撰写一直缺乏,直至21世纪后才初具规模.但是,如何把"东方哲学史"写成"东方"的哲学史而不是"非西方"的或"在东方"的哲学史,写成"哲学"的历史而不是学术文化史或思想史,写成具有独特发展进程的"哲学史"而不是按"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划分的一般历史,尚待今后继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在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中,厦门大学是极具特色的一方重镇,与中山大学的社会经济史传统并称双姝,但又各有特点,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共识。厦大的这个传统是傅衣凌先生开启的,而杨国桢先生则是其身后重要的承上启下者。关于东南数省的地理特征,民间有个说法,浙江和广东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而福建更甚,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研究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史,离不开对山区、沿海,甚至海洋的重视。傅衣凌先生特别重视山区的研究,他曾认为中国农业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学术能否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不仅在于学者从宏观上把中国作为方法或者把文史哲作为方法,而是应在社会科学意义上走入哲学讨论的方法论及其延伸出的操作方法.在此方面,比较哲学中提出的中国人所具有的关联思维与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为中国社会学寻求本土方法提供了可能.其中,训诂学及其现代延伸可为寻求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提供方法上的可操作性.通过对“伦”“人情”“信”,尤其是中国人面子理论建构的举例,此文指出,中国字词的搭配以及在自然情境中的使用及其排比,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中国社会学在其他方法上难以得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