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勋 《经济导刊》2011,(11):59-60
关于经济增长概念的界定,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从总量的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全球或某一国家、地区产出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某一阶段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增长;另一种则将其定义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站在经济增长度量的角度。两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特点、宏观调控政策与效应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对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及其政策趋向进行了预期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梁赫 《经济视角》2013,(3):45-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中国的经济结构已与改革开放之前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从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入手,引用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及动力,并提出如何利用这些动力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长期增长前景的争论,是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讨论最为热烈、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潜在增长率下降是近中期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如果转型顺利,预计未来经过5年左右七上八下的过渡期,我国将转入5%-6%的新增长平台。  相似文献   

5.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过去二十多年世界经济非常态高速增长的终结.对于中国来说,随着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约束机制的转变,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更多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凯恩斯主义式的需求管理.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或外部吸收降下来时,也要求竞争方式跟着发生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8.
就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呈蔓延之势时,美国联邦政府的巨额赤字又成为新的关注点.从美国收支结构看,美国联邦政府刚性支出比例较大,而收入来源有限,因此削减债务难度很大.同时,计量分析也表明,经济衰退是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从国内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的贡献度看,美国个人消费不振制约了经济持续增长,其原因可归结为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家庭财富缩水、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基于此,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在未来两年内难以实现根本性好转.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用定量方法讨论了开放条件下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现工业效率仍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开放政策、利用外资和三资企业等开放要素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种开放要素对不同开放程度、不同规模级的城市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将1985—2030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运用基于人口、就业因素的恒等式分解法与标准生产函数分解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两者都表明人口结构转型是近来及未来几年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本因素仍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如果未来过度依赖投资,低效的资本投入将会伴随人口"负利",把经济拖入过快的减速通道,而扭转这一切的枢纽则在于提升资本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实证检验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论具有解释力,关键是要保证计量模型有理论依据,并将出口置于经济增长系统之中来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采用出口扩展的C—D生产函数,分不同时期对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协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5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资本形成、劳动力及出口总额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1952~1978年间,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有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人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经济增长的结构趋向于均衡时,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1978—2007年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文依据我国市场化和产权制度改革特征,结合罗默(1999)和巴罗等(2000)的模型及演绎逻辑,将制度引入增长模型诠释要素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数理分析表明,制度越完善,经济增长就越表现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制度越不完善,经济增长就越受限于制度的发展。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将产权制度以直接或与资本相结合形式进入模型,分类检验资本、技术进步、制度、贸易、金融和地域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OLS和GMM估计结果显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权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解释更具效力,省际面板数据的稳健性检验也印证了上述结论。本文指出,制度不仅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且还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和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用包含制度贡献,产权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量化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具有明确外延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出发构建出由28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中国及各地区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总体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陈丹丹 《财经科学》2012,(8):100-109
在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新世纪以来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情况做出测度,通过对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基本状态的分析与描述,找出影响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改进的因素,总结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道路上的优势与障碍,机遇与挑战,为制定相关战略与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Solow增长模型为基础,在生产函数中引入环境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建立了环境Solow模型。它首先分析了资本均衡点和环境资源均衡点的存在性,而后应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的相位图分析方法对密集形式模型中的资本存量变化率和环境资本存量变化率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得到在模型设定的条件下,经济达到均衡增长路径的条件。本文同时分析了模型中的参数对过渡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1985 ̄2003年期间我国的六类环境污染指标,从时序维度考察了环境污染与我国人均收入变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首先,基于MaddalaandKim提出的改进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具有协整关系的四类变量中,只有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正的协整关系,其他三类污染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协整关系均为负,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其次,分别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与TodaandYamamoto提出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六类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与我国人均GDP之间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是导致污染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但污染排放并不是导致人均GDP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文在分析国内外历史资料和经济增长因素的基础上 ,对中国和目前经济总量世界排名前五位国家的未来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预测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 2 0 0 5年超过法国 ,2 0 0 6年超过英国 ,2 0 1 2年超过德国 ,本世纪中叶 ,有可能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但在本世纪内很难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2 0 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2 0 0 0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将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分析 ,与中国经济的特定发展模式联系起来 ,从中得出两项分析结果。一是在产业发展层面 ,外商投资确实有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这种贡献却是以妨碍生产效率改进为代价的 ;二是在区域发展层面 ,以进口替代加资本深化为特征的“上海模式” ,在促进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方面 ,确实优于以出口导向加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广东模式” ,只是前一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