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引发了更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金融危机背景下,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政府三方协调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两种主要模式.大众创业强调以网络为依托, “互联网+”传统产业模式,一方面就创业本身而言,劳资双方力量在创业过程中深度融合,创业者同时具有“劳资”双重身份;另一方面就创业带动就业而言,创业企业创造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带来多样的就业岗位和灵活的合作契约,这些均对传统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形成挑战.本文在分析创业企业劳动关系构成要素特征基础上,厘清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下,创业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的困境,最后从完善法律体系、政府分类治理,以及企业规范用工三个方面着眼,提出困境转化的策略原则和协调实践.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日趋多元、更加灵活,国内外劳动关系现状的变化对各国政府在劳动关系治理提出了挑战.国家对于制度供给、决策方向、治理路径的选择将何去何从,直接影响劳动关系是否能够向劳资合作、利益协调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六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与研究,试图对政府治理路径选择问题做出一些启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和政治法律因素,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劣势,使劳动者权益受到许多严重侵害,形成了极不合理的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是迅速跨越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尽快进入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到2020年基本上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的新型体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控制和抵抗为线索,总结并评论了西方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过程。资本为了消除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并稳定的获得剩余价值,需要加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工人为了提高自身收益,也会争夺劳动过程的主导权,从而与资本控制产生冲突。不同控制形式的转变正是资本应对工人抵抗而不断尝试掌握劳动过程决定权的结果,这一理论为理解中国劳动关系和劳资冲突现状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6.
伴随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增加.本文选取1999 ~ 201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作为样本,以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作为衡量劳动关系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实证考察其变动情况、省际差异及变动机理.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存在较大省际差异,从全国样本考察结果看,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轨、经济规模扩张显著导致劳资关系紧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关系市场化运行程度显著缓和劳资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较复杂.分地区样本考察结果表明,多数因素的影响存在鲜明的区域差异.经济转型及增速下降在短期内加剧了劳资矛盾,但长期来看则是增强了经济增长对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劳动关系处理不好会对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企业内部的主要风险是劳动争议导致的劳资冲突,因此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但是当前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不容乐观,劳动争议案件和企业劳动违法案件逐年大幅递增.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新一轮制度调整和规制思路的转变,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面临全新的法律环境,以惩罚性解雇为主体的企业惩罚机制成为企业内部劳动关系调整的新焦点。本文初步探讨了《劳动合同法》框架下,企业应如何在劳动纪律体系中构建惩罚机制.提出应该注意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中主体、程序和内容的三重合法。  相似文献   

9.
李宁  闫明超 《价值工程》2009,28(6):41-43
劳资关系是劳动力市场上一对主要关系,双方不断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着博弈。然而由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其自身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主要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在规制理论框架下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探析政府规制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为积极应对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江苏省江阴市以劳资矛盾"大防控、大调处"为方向,以"一体联动、两网互通、三色预警、四径指挥"为抓手,研发了劳动关系预警监控指挥系统并实体化运行,实现了劳动监察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事后介入向事前预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