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就业》2023,(6):1-1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业务不断拓展,就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日俱增。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期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职工人数达4.02亿,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其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就业形态给就业市场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新机会。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劳动关系不明确、社会保障不足、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等。因此,在“数字+就业优先”的战略指引下,通过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促进就业形势稳定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和企业用工等多个维度探索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发展路径。本文认为应在“数字+就业优先”战略的指导下,完善大学生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律保障体系,提升大学生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水平,并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文献综述基础上,通过对261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计划行为模型建立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路径依赖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亲友支持以及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创业活动具有显著影响,但大学生创业态度对刺激创业活动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相应的,本文从“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宣讲力度”、“大学生亲戚朋友支持创业态度”、“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三个角度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2023,(1):9-11
2022年12月3日,由中国就业促进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新就业形态和创业指导专家组指导,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研讨会”在线成功举办。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出席会议并致辞。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数字中国产业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学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阐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通过研究,对大学生就业提出几点举措,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就业形态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成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重要力量。四川省雅安市作为人社部首批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试点地区,立足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体定位,顺势而为、补齐短板,积极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清”“新”“促”“合”四字诀服务经验,为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创造出有特色、可推广、可复制的雅安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面临的就业难题之一。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不仅分析了西安市产业结构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还进一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指出西安市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协同性来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新就业形态方兴未艾,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为大学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推动新业态的健康良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又如何克服不利影响,帮助大学生更好实现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中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首位,强调稳增长首要的是为保就业,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处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绿色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就业应持的基本态度 国际机构提出“绿色就业”概念、发起绿色就业倡议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想表达“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所创造的绿色就业机会大于被摧毁的非绿色就业机会”的观点,以便从就业角度呼应国际社会“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观点;二是将绿色就业纳入体面就业,进一步提高国际劳工标准。  相似文献   

11.
燕君  王晟 《活力》2022,(21):175-177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一直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焦点。当前,对选择“消极慢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延长待业时间就等同于挫伤社会就业积极性,对就业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多角度剖析“消极慢就业”成因,在当前的环境下为“消极慢就业”大学生规划更加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并探索更加切合社会积极就业环境的正确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在增加就业数量的同时,也会对就业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FDI对我国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就全国层面角度而言,FDI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就我国不同地区层面而言,东中西部地区在参与FDI的过程中,FDI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方向一致,但是呈现东中西部逐渐减弱的态势。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还验证了FDI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呈现“N”型曲线特征,且当前FDI的进入对于我国就业质量的影响处于“N”型曲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猛,各界普遍认为我国已再次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但关于重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看法,却存在一些争论。本文首先从“技术中性”的理论角度分析了重工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过程,将这种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然后构造两个模型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以检验这两个效应作用程度。回归结果表明,“替代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资本一劳动比,被证明是一种“索洛技术中性”的技术进步;而“收入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就业量,且作用程度超过了“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相似文献   

14.
王瑞君 《价值工程》2015,(7):214-216
本文从国内外对就业质量概念界定的研究入手,揭示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而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部门的现状和影响就业质量提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就业工作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22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社局紧紧围绕县委“4556”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人社领域稳经济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立足县域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以打造“静宁果农”国家级劳务品牌为契机,以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直播销售员等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新就业形态领域职工特点的服务新方法和新模式,充分整合就业资源,实施全方位人社服务,赋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整体上跨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以互联网平台连接供给和消费两端的就业模式,形成了新的就业形态.文章主要分为新就业形态产生的背景、特点;河北清河城企业的调研分析;新就业形态调研总结四个部分,深入了解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就业问题在我国目前学界已有诸多研究,但对于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多归因于“供给方”,即我们的教育机制、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求职者的自身能力和就业观念等,而较少从“需求方”——企业的角度去思考。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实施后,其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三位一体,从就业角度出发规范和约束了企业的用工行为。作为人才市场的主要主体之一,企业该为就业问题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民工从以前的概念逐渐引申,即称现在的年轻的农民工为“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快速建设中,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劳动力的主力军,但社会偏见以及农民工自身的条件和素质问题,众多企业在用人上存在着对农民工比较严重的歧视。本文通过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公共政策和文化形态,对就业有重要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健全劳动市场,培育民营企业家群体,完善就业补贴制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是促进充分就业,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进步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引起就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本文引入交互效应模型,在利用DEA方法估算我国整体以及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就业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与关联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我国整体就业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制约了其对整体就业的贡献,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会对我国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