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必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又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我党80多年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产生了种种精神范式,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些崇高的精神范式共有的内容是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由于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伟大目标 :“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 ,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 ,它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崇高追求和新的思想境界。现代化是人类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是世界历史的潮流。它始于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 ,早期的现代化的中心区域主要在西欧。东方民族的现代化事业与抵制西方殖民侵略相联系。近代和现代中国 ,现代化始终是其浑厚的主旋律。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这一目标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把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是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邢鹿  范达  戴莹芬 《江南论坛》2005,(12):60-61
今年5月13日,是江泽民同志为“张家港精神”亲笔题词十周年。十年来,张家港精神传遍全国各地,对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张家港精神已成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代表之一。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多次讲到“要让张家港精神永放光芒,张家港的发展永立潮头。”最近.本刊记者又一次采访了江苏省政协常委、原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家港市始终坚持高扬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主旋律,以培育和弘扬张家港精神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在较高平台上稳步发展。“张家港成就,张家港经验,张家港效应”被人民日报称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进入新世纪,张家港人紧密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作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自身辩证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结果。中国梦是推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振兴梦,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梦,是推动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世界梦。在人类新文明的探索中,实现中国梦将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6.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介绍“苏州速度”有三宝:张家港精神是第一宝,昆山之路是第二宝,亲商理念是第三宝。集中反映了苏州和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本期继上期再推出阐述“昆山之路”和“亲商理念”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深化企业管理工作陈英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标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还指出“要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事实正是如此,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指导.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经纬新议     
一、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巨大感召力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与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是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这样一种刚强、奋斗、崇高、美好的精神。必须把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培育的伟大精神继承下去。当前,我们面对着新的复杂因素和新的严峻挑战:多种事件接连发生,多种矛盾相互制约,多种因素难以预料;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社会风险、敌对势力干  相似文献   

9.
一、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充分认识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的重大责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肩负着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崇高使命.党的十五大制定了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为我们展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在实现伟大任务的进程中,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无锡市“两个率先”和跨世纪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具有鲜明的历史感。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难题,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具有重大世界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坚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